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成渝经济圈

拼音:chéng yú jīng jì quān

基本解释

成渝经济圈 - 简介

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但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却至今尚待进一步成长,成渝这一对双子星城始终难以融合为一体。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渝两市并未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竞争远大于合作,离散远大于聚合。经济上的分离使成渝两市只能孤军奋战,彼此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 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特征和优势不够突出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渊源、人文差异、行政冲突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然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则在于其区域形成机制上的缺陷。

成渝经济圈 - 形成机制

经济区域的形成机制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组织协调。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组织、规划、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行政区域的界线有可能导致行政要素和经济要素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通过政府之间的协调来化解。

二是区域经济之间的自组织的充分发育,即通过经济活动在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聚集与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换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于其不断增强的区域经济自组织功能。 而成渝地区在形成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区从未被高层政府设定为一个特定的规划区而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调控与统一规划,以促进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成渝两市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弱,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虽然重庆、成都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前列,对中小城镇及区域的辐射影响最大,但成渝两市之间毕竟相隔300多公里,两市的影响力范围也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人口与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但时间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铁路线要花10小时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虽然大大降低了两地的空间距离(成渝高速公路全长340公里)和时间成本(只需3至4小时),但公路运输在准时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费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使其难以成为城际快速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由于空间可达性尚不足以保证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通勤流,进而沿成渝交通轴线形成密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两市以物质、人员、服务以及信息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还有,成渝交通轴沿线上城镇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成渝两市之间难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间距离较长、交通轴线的等级不高、轴线上点的规模偏小,导致成渝一线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能力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经济活力和增长潜能的区域。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潜能。

成渝经济圈 - 具备条件

日前,国家发改委将川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意味着成渝经济圈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成渝两市经济的融合终于纳入了政府的规划,这为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必将进一步推动成渝两市的合作与发展。 成渝两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求得更大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补,形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发展。

成渝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必然跨越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因此,成渝经济圈的构建显然不能离开城市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尤其是高层政府的介入。

(2)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两市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程度,直接取决于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以及从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两市空间相互作用中承担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两市的中间地带。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圈 - 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快车道。“川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渝蓉经济圈”……不管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名称如何、具体措辞怎样,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重庆市的一名官员说:“两座城市的发展确实是关系中国广阔西部未来的严肃话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是标志性的。”

欢喜冤家的合作可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确定了西部开发的四个一级经济带(区),其中之一就是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报告中说:“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顺提出,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成德绵”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产业经济高地。而成都和重庆距离3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两地之间又有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在区域经济战略匹配上呈现出互补和联动态势。

2004年2月,由重庆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的近百人的高规格代表团赴成都,与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会谈,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1+6”川渝合作协议),并对“成渝经济区规划”给予高度关注,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

这样,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田代贵说:“重庆和成都各自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重庆可侧重于发挥西部地区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于发挥金融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

重庆市有官员表示:“川渝合作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重庆和成都这对欢喜冤家的关系。”而成都市一名经济官员也认为:“作为成都市与重庆市的高层官员是很希望合作发展的,但是双方的合作在政治地位上却是不对等的,因为在前者省会城市和后者直辖市中间还隔着一个四川省,很多决定成都市是不能自己表态的。”他表示,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被行政级别和权力所干扰。

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当地有官员表示担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不打无准备的仗

“过去20多年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三大经济中心形成的模式,正在向全国扩散。国家发改委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要求,更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四川省社科院的一名专家指出,成渝地区是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由国家推动和直接编制的跨省市经济区规划之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3年12月26日批准的“十一五”规划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要求,课题组进行了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理论准备和广泛的实地考察,经过多次讨论,于2005年正式形成了一个主题报告和11个分报告。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梁其洲说:“这样的机会和成果非常难得,专家们的研究为将来的成渝合作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不断向发达的东部看齐既是目标也是动力。”梁其洲说,“人们都知道中国的西部城市正在进行一场‘战争’,目的是赢得投资,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而西部城市更希望由此加快自身发展。”

2004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65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同期的成都市也达到了2185.7亿元人民币。2005年底,南渝(南充-重庆)高速公路南充段正式开工。未来几年里,重庆与成都之间的高速公路将多达5条:成渝、成渝复线、渝邻、渝遂、南渝高速路。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说:“成都的发展对重庆将会是一种推进,重庆的发展也肯定会对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

英国BBC驻重庆工作的一名西方观察家认为,成渝共同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注定其城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相当高,一方压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不久前的一个事实证实了这一看法: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该行已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将重庆和成都代表处同时升格为分行。

梁其洲说:“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就是将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通过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壮大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城市群,大大提高其辐射、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

成渝经济圈 - 差距与优势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比成渝经济区要高出多个层次。国外的直接投资至关重要,因为它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和商业惯例。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地处沿海,外贸和外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2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为1752.17亿美元,占GDP的76%;珠三角的进出口额为2118.65亿美元,占GDP的184%。相比之下,成渝经济区的进出口总额仅为62.61亿美元,占GDP的8.5%,进出口总量只及长三角的1/28,珠三角的1/34。

从上述数字所反映的对贸易依存度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成渝经济区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内向型经济。成渝经济区实际利用外资不足8亿美元,仅为长三角的1/23,珠三角的1/19。说明成渝经济区的增长主要靠内资,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外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成都市国内经济合作局招商处的王力认为:“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与成渝经济区的区位有关,与投资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外国投资者的经营成本、利润有关。”

成都地方官员表示:“近年来,成渝经济区IT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外国投资者迅猛增加。英特尔、中芯国际、摩托罗拉、美国福特等著名跨国公司已先后进入。成渝地区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早被外面许多精明的企业看在眼中。”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要达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那样的水平不太现实,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关键是产业的选择、生产和运输成本的降低、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市场前景的把握、对外开拓能力的提高。成都地方官员认为:“只要市场前景好,能够赚钱,外资就会来;只要产品技术水平高、质量好、价格便宜,就能进入国际市场。”

西部的希望

现实中的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仍然占着巨大的比例。成都和重庆应该意识到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结构中科技比重不高,高素质的劳动者缺乏等。除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涌进城市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缓慢和矛盾也令人担心。许多失去原有工作而又无法重新就业的人,每天仍在千方百计地反映他们的痛楚。

在谋求长期经济繁荣的过程中,金融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除了清理、重组自己的银行力量外,西部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争取外资银行的进入。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市政府正重点改造重庆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且已经计划将万州商业银行变身为重庆发展银行。

重庆地方官员说:“重庆要大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银行,特别是建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否则在资金使用上我们总被别人限制手脚。”

当然,并非没有让人担忧的问题了。一名西方的金融人士在2004年考察重庆、成都等地后说:“那里50%以上的经济仍然由政府在控制,而且政府官员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中国西部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很远。”也有环保人士指出,环境保护项目经常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开支,在中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很多情况件已经是前车之鉴,他们担心西部在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很可能失控。

成渝经济圈具有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不同的经济结构特色,它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

体量20万平方公里

按目前的GDP水平,成渝经济带已是继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五增长极。

成渝两地于2002年发起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课题研究,并公开招标,由成都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历时一年半,八易其稿,完成了该课题研究。

此前,成渝两地曾于2004年2月3日签署了川渝合作“1+6”协议。“1”是指双方合作框架的总协议,“6”指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农业、警务联勤的合作。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为成渝经济区设计的体量为,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共由35座城市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

先破交通瓶颈

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定位为“五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重型装备、国防科工、IT、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5年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交通建设将为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蜘蛛网”状交通线的框架将付诸实施。预计成渝经济区将修建“环线高速”,构成6条城市间快车道,分别经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还是“断头路”(指互不相连),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目前,成都到重庆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两条通道,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到2010年,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预计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将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

在区外交通的规划上,即将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也都经过重庆。 显露“中国弓型战略”廖元和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成功将代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与另几个经济区的差距还比较大。2002年,长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62%,而成渝经济区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在交通上不具备优势,环保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当地的投资和经济发展。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密度和每平方公里的产出都很高。以城市密度为例,成渝经济区每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而西部只有0.24座,全国为0.7座;此外,成渝经济带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多万元,比西部高出316多万元。

本次国家把成渝经济区列为四大重点关照经济区之一,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这将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同时,还将进一步使成渝经济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演变成为东、西部经济结合的主要地区。

廖元和表示,如果把沿海经济带看成是弓,则长江经济带则是箭,西安、成都、昆明就是弦,成渝经济区就是箭尾

成渝经济圈 - 发展现状

“双城飞人”

抢占成渝经济圈的桥头堡

“东三环东客站板块是成渝经济圈的桥头堡,我非常看好这个区域!”确定在柏仕公馆安家的李先生相信,成渝高速铁路和地铁的开通,必将使成都东三环东客站板块成为成渝两地的“双城飞人”最青睐的居家福地 。柏仕公馆销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亮相以来,有约40%的意向性客户是川东一线的外地购房者,其中不少客户是准备在成渝两地同时办公与居住的中青年置业群体。在该板块的首创国际城、万科魅力之城也分别受到了购房者的热捧。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潜力正在爆发出来!” 西南交大戴宾教授介绍,早在200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领衔完成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中,专家组就提出了一个建设方案,即按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新建成都-内江-重庆快速客运专线(双线),在成渝两市之间形成大规模的通勤流,强化两地的经济社会联系。目前这一建议正在变成现实。新规划的成渝城际铁路正线长度315公里,线路顺直,成都至重庆江北站客车运行60分钟。通过建设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实现成渝两市间的一小时互通,形成大流量、高密度的通勤流已经成为成渝两地学者的一大共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成渝两地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成渝经济圈的哑铃格局已基本形成,成渝经济圈驶上了“高速路”。

优化配置

共建西部最大城市连绵带

据了解,最近出版的《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是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之后又一部研究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代表性成果,该课题研究由四川省社科院林凌教授担纲,由四川省社科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研究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十几名专家学者参与。围绕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有空间管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统一市场的建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戴宾教授撰文认为,“成渝经济区的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为中心,以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遂)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落为主体的超大城市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共识不断增加,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四川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表示,成渝经济区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成渝经济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1]

成渝经济圈 - 合作关系

四川省遂宁市工商局主动加强与成渝两地工商部门的合作,致力于推进成渝经济圈的发展。近日,该局与重庆市工商局高新区分局举行了友好合作签字仪式,双方正式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着重就建立“四个制度”、搭建“两个平台”开展友好合作。

遂宁市与重庆接壤,位于成渝两市之间。随着成渝经济圈的发展越来越迅猛,遂宁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年3月,为落实成都、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地签署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遂宁市工商局与成都、乐山等市工商部门开展了经济区内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深度合作,包括建立工业(集中)发展区市场主体的登记标准,推动区域内各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中的举报查处协作机制,建立区域内有关行业协会合作和交流机制等。

遂宁市工商局此次与重庆市工商局高新区分局正式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将着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搭建“两个平台”方面开展友好合作。据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四个制度”即交流学习制度,双方相互探讨改进服务发展方式、推进职能转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共享制度,相互通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干部交流制度,根据工作需要,每年互派12批机关中层干部和工商所监管执法干部交流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干部综合业务素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就友好合作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沟通,商定下一步友好合作的有关事宜。搭建“两个平台”即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拓宽市场,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招商座谈会等,在企业落户准入、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搭建用工服务平台,根据本地区企业用工需要,组织召开招聘会,为就业人员和企业牵线搭桥。

遂宁市工商局先后与上海市工商局嘉定分局、江苏省镇江工商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在招商引资、干部培训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川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关系,该局与重庆市工商部门的合作,将在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推动成渝经济圈的发展。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