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富春山居图

拼音:fù chūn shān jū tú

基本解释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详细解释



 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1269~1354)晚年的巨作。七旬时,他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成,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超凡脱俗,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此卷虽是原作起首的一部分,但画面中所描写的山水风光,仍能体现黄公望超凡脱俗的笔墨技巧,基本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明成化年间该图卷一度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为苏州节推范舜举所有。隆庆四年,落于无锡谈志伊处。万历二十四年,归于董其昌,不久转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视为至宝,病危时竟以此图投火为殉,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惜前段数尺已焚毁。焚后分成二段,前段即此卷,又称《剩山图》,1956年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后段长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中国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上则有渔人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染了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了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的惊世之作。

基本信息

收藏在杭州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

前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信息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创作过程

收藏在台北的《富春山居图》残卷“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易手经历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焚画殉葬

《富川山居图》局部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兴一户吴姓的官宦人家。家主吴洪裕病危了,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 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因为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曾一度被他所拥有。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富春江景

《富川山居图》局部

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间,成百上千的文人墨客,写出了无数吟咏富春江山水的诗词。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下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见,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早已被世人所推崇。

富春江分上下两段。从杭州的闻家堰途经富阳到桐庐为下段,是富春江的下游。富阳市境内的富春江,江宽流缓,丘低山远,村舍错落,阡陌纵横,一派淡雅清丽的水乡风光。沿江而行,路虽不宽,却很平,车不多,人不杂,平添了几分自然气韵。弯弯的一江碧水,环绕着山中桃李,田间竹木。路旁水畔,看见了几处竹篱茅舍;山腰林间,闪出了几位采茶姑娘。那闲散、悠然的山村春日景象,比起浓妆艳抹的杭州来,犹如未经涂抹的村姑,浅颦低笑,尽是一份天然纯朴的美妙。

与富阳市市区隔江相望的新沙岛,是一处优美的内江天然浴场。细白的沙滩,清澈的江水,绿树成荫的小岛,会过滤掉你心中所有的烦杂。你可以乘竹筏游富春江、坐牛车领略阡陌田园风光,可以观看手工造纸、脚踏水车、古农具操作,听土生土长的地方社戏,真正体验一回中国传统农家生活的乐趣。

桐庐一段的富春江两岸,洞奇石美,山青水秀,古今众多文人在此留下了3000余首盛赞桐庐的佳作。桐庐境内,有“全国诸洞冠”的瑶琳仙境,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奇石斗秀,为亿万年前大自然的杰作。有当年徐霞客放舟漂流,“天下独绝”的天目溪。乘坐古朴典雅的竹筏顺江而下,时而穿涧过滩,时而逐流戏水,看水面上野鸭成群,溪涧里游鱼相逐,乐趣无穷;或皮筏漂流,自操船桨,任意东西一路漂来,但见山柳飘扬、桃花争妍,两岸美景如画,又是一番诗情画意。在桐庐,还有中药鼻祖圣地桐君山,有“江南第一名园”之称的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红灯笼乡村家园的乡村公园风情……无论寻胜访古,纵情山水,还是来体验乡村风情、田园乐趣,如诗如画的桐庐都能如你所愿。

从桐庐到建德梅城,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闻名中外的七里泷峡谷就在这里。全长23公里的峡谷内群山夹峙,峭壁陡立,江水好似一匹白练,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滩多水险,江流湍急。素有“小三峡”之称。“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绝妙意境。峡谷沿岸,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渡、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秀丽的山水风貌与璀璨的古迹文化相映,叫人乐而忘返。

经建德到淳安,便是千岛湖之所在,这里的景色已与黄公望的画作有所不同。曾经的数千座山峰,都在新安江水库建成后沉入了湖底。露出水面的山头成了一座座岛屿,岛岛相连,蔚为壮观。赭黄色的沙岩浮在水面上,拥着桃花绿水,赏心悦目。虽说这是座“人造湖”,却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于一身,成为一处难得的天下奇观。

富春江的美,美在水。是浅浅的一湾碧水,是荡漾的天目溪,是湍急的七里泷,是幽深的千岛湖。那如黛青山,如同多情的爱人,永远陪伴在其左右,她们用忠贞的爱情,孕育出无数动人的风景。千百年来流淌着的江水,流出了诗人的佳句,漾出了画家的笔墨,悬住了隐者的钓竿,捉住了摄影家的眼睛。黄公望、张志和、严子陵、柳亚子、郁达夫、林语堂、贺天健、叶浅予,流水无痕,却履痕处处,留下的是诗,是画,是神奇的传说,是飘渺的遐思。

真假画卷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

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