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关怀强迫症

拼音:guān huái qiǎng pò zhèng

基本解释

“关怀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这种症状会压抑人的神经,并同时给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一般的同事带来诸多不便。

关怀强迫症-症状

关怀强迫症英文原词是“Co-dependency”,原意是交互依赖,是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一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变态,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这种关怀、关心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这种病态心理的现象叫“关怀强迫症”。

关怀强迫症-病理

“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分场合、不顾别人的实际需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有关怀强迫症的人总是迫切的希望别人能够依赖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他们本不愿做的事,但是他们不做心理上的关卡又难以跨过,因此有此类病状的人多处于内心的挣扎之中。关怀强迫症-由来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经历,你的父母总在冬天永远都认为你少穿一件衣服,会太冷,夏天又会认为你多跑了两步,会太热;到了学校宿舍习惯性给你铺被褥;你的母亲明明知道你最爱吃她做的土豆炖牛肉,依然每次都会问上一句,好吃吗?……这种过度关怀和溺爱便是一种来源!而另一种则是极端影响则是在孩提时代经常挨打挨骂,亦或家庭不完整,就会使人的情感库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她会把自己想要满足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伴侣或孩子身上,通过过分满足他人来弥补自己情感上的缺失和需要。 可以说童年时代的经厉,是关怀强迫症产生的精神源头,童年的集体无意识记忆是关怀强迫症产生的源泉。

有些关怀强迫则表现为需要被别人控制,而并不是想控制别人。 因为关怀强迫者几乎不可能拒绝别人,所以可能成为体力和情感虐待的牺牲品。 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做得更好,或是更爱别人,就可以改变别人的行为。 有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并非别人的错: 如果不是我忘记了洗碗,他是不会打我的。

关怀强迫是内心挣扎的诱因之一。 做决定时,关怀强迫者可能以他们认为别人想让他们怎么做为依据。他们可能自认为帮助别人的动机是同情,但其实却是因为他们想得到爱和认可。 如果那些曾受过帮助的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没返还他们相同程度的帮助、爱或感激,他们就会伤心或愤怒。这一过程也可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他们很难明白,象他们这样制造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提供他人所需,其实可能是在伤害对方。

关怀强迫也会在时间协调方面产生矛盾。 关怀强迫者对太多的人和事付出关心,因此会感到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履行承诺。 由于他们每周太忙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场合间赶场,往往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允诺和友情亲情。 这也跟他们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有关,无论是做志愿者,担任某个职务,还是帮助一个朋友。 不去做志愿者,不去担任一个职务,或不去帮助朋友这样的念头, 他们是想也不会去想的。 如果他们拒绝一种请求,会觉得自己不负责任,不是好朋友,或者不是好人。 然而,这些处境和关系却往往会带给他们伤害、愤怒或不满。

从关怀者内心角度而言,过度关怀他人实际上是"对别人需要自己的需要",是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周海宏博士认为:它往往表现在最亲密的家庭或人际圈子里,虽然这种行为是积于一种爱或友谊,但处理不当就容易形成结果性危害,偏离了你最初良好的愿望。在培养和关怀孩子的过程中,做家长的一定要有颗平常心,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生长环境。多些鼓励少些关怀,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天性发展,也只有孩子亲身经历风雨苦痛,才能体味出生活的点点甘甜。

关怀强迫症-预防

1、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让别人在没有或少有强迫感的情况下生活。

2、当发现自己有这一病状时,要学会理智的面对自己,要缓和自己的心情平复内心的焦躁。

3、也可以想自己信赖的人寻求帮助,以使自己能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这样便能有效的抑制这一心里疾病的恶化,便于康复。

关怀强迫症-解决

改变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观念,换个思考模式:我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

回忆自己过去情感满足的模式。比如:自己小时候是谁带的,得到关怀的满足程度如何?再了解一下另一半的关怀满足模式,问同样的问题。

可以为自己的关怀行为列出一个表:有两项,一个是你为他做了什么?另一个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

关怀强迫症-专家提醒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紫金杯的获得者、已有30多年教龄的王老师回忆她30多年以来曾经遇到过的家长时说:二三十年前的家长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家长大多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也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告状还是在外面惹了祸,绝大多数回到家中都免不了一顿打,几乎没有一家小孩没挨过打。现在这拨孩子的家长刚好是那拨孩子,所以情况正好反过来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去知道挨打什么滋味的家长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心肝宝贝,绝大多数家长舍不得打孩子一下,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将会是十分困难的。

中国少年报的资深记者王国旗说:事实上我们一直冤枉了那些被父母过分关爱的孩子。媒体上经常有报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因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有媒体报道一孩子在“五一”休假期间因父母没有满足他的要求竟然3次自杀、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残无人道地杀死亲生父母。究其原因都与父母的过度关怀溺爱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从某种角度上说,家长过度关怀孩子,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无私的,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有时也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得到满足感。

周海宏博士认为:“关怀强迫症”带来的危害主要不是动机方面的,而是结果方面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的刘秀英老师认为: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的伤害是从身体到心灵,而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两者之上写着的都是一个大大的“爱”字。

关怀强迫症-相关案例

最近几天,14岁男孩周周(化名)和妈妈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妈妈说话他不理,让他做事他不做,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冷战”?这还要从一周前的生日聚会说起。

2009年3月8日,周周生日,他邀请了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到家里庆祝,“爸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吃的时候老妈还像往常一样不停地给我碗里夹菜,我碗里的菜都快堆成山了,几个同学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表情就是在偷偷笑话我。每次吃饭都要夹来夹去,外人在也是如此,我都这么大的人了,太不给我面子了。”

“在我看来,周周就是我的一切。”周周妈妈顾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周周是早产儿,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周周小时候我的精神压力就特别大,生怕孩子有点啥闪失,上幼儿园吃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被小朋友欺负?会不会有陌生人跟他搭讪?每天起夜都要去看看孩子是不是睡得好,周周一和同学们出去玩,我就担心,怕出现意外。对于生活我更是凡事考虑周到,周周吃穿用,样样都提前备好。我看这孩子就是不知道好歹!难道我这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出了毛病?”

小心患上“关怀强迫症”

没错,周周母子俩矛盾的导火索还真就是出在了“关怀”上,用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的理论来讲,那就是顾女士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周博士首创了“关怀强迫症”一词并认为,“现在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

那么何谓“关怀强迫症”呢?周海宏解释为,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强行向别人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他不能独立,并使双方都进入特别痛苦的生活状态中。“关怀强迫症”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作用的心理和行为,患上该症的家长必须及时加以矫正,否则不仅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类“棍棒”而且后果还“很严重”。

后遗症A:“大龄儿童”

“症状”描述:爸妈,你们赶紧来帮我

马灿(化名)今年28岁,每天早晨7:30,马灿的妈妈都会准时将她送到公交车站,望着女儿上车后再回家,这个多年前养成的习惯,到现在依然在延续着。“从上学起,我就每天接送她上学。”对于妈妈,马灿一直非常依赖,马妈妈无奈告诉记者,“我女儿在外地上的大学,当时我还想这回有个机会让她锻炼,没成想她还是离不开我,就连穿什么内衣都要问我,后来没办法,我只好辞了工作,住到了她大学附近,方便照顾她。”

“快30的人了,可还像个小孩子,什么事情都需要我帮忙……”对于马灿的未来,妈妈很担心。

后遗症B:有家不愿归

“症状”描述:离开家,空气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大二学生晓伟(化名)两个暑假没有回家了,理由是“回家不自由”。晓伟告诉记者,在家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自己就像一个小木偶,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生活,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感觉好像出狱了,自己安排生活、安排开销,空气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家长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发展到‘关怀强迫症’的程度就过了。”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东校刘鹤涛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过得快乐、幸福。“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有能力,这个能力指的是正常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而绝不是动不动就向父母伸手、张口的‘能力’。”怎样获得能力?刘老师提醒家长,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总结经验,“现在很多家长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从而剥夺了孩子获得经验和成长的机会。给孩子获得经验的自由,才是更高层次的关心。”

“一首歌唱得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家长要是爱孩子,也应该学会放手,在‘关怀强迫症’的家长教养下,孩子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很难成为强者。殊不知,你眼中的‘关怀’反倒为孩子种下一颗苦果,害了孩子。”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