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黑洞效应

拼音:hēi dòng xiào yìng

基本解释

 黑洞,天体物理学中的概念。在宇宙中,一些大质量的物体在发生坍塌之后,会形成一个致密的点,由于它的质量非常大,所以产生的引力也非常大,大到光线进去之后也无法逃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黑洞。而且不断被吞噬进去的物质和能量又反过来成为黑洞的一部分,使得黑洞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天体物理学研究黑洞得出的结论是,黑洞有超强大的吞噬能力,另外一方面黑洞还具有复制和自我强化的能力。

详细解释



 【经济学中的黑洞效应】

黑洞效应就是一种自我强化效应,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也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旋涡。

现在像DELL、沃尔玛已经开始具有了这样的特征,特别是沃尔玛,因为沃尔玛本身的销售能力特别强,所以供应商如果要在世界市场上扩大销量,就避不开沃尔玛,只能作为沃尔玛的供应商,而随着加入企业的增加,沃尔玛的规模就更大,对零售终端的影响就更强,就会有更多的供应商不得不进入沃尔玛的体系,所以对供应商来说,沃尔玛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供应商深陷其中的“沃尔玛之茧”。

对付这样的“黑洞”型的组织,企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力量与之抗衡而避免被吞噬进去。否则要不在其力量下臣服,要不就只有避其锋芒,另找出路。

组织内部也有可能出现“黑洞现象”:有些风气或者说腐化现象一旦超过了一个临界点,就会像一个恶性肿瘤一样开始快速腐化周围的肌体,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腐化能力也在快速地增强,很多企业变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依靠自我的力量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治理这样的企业,往往需要非常强有力的领导或者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扭转不断恶化的形势。所以,企业需要时时监控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不好的苗头,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尽快消灭,因为这时候付出的代价最小,也最容易消灭。当然困难的是发现哪些苗头可能恶化为一个吞噬企业生命的“黑洞”。如果等到败象已成再去施救,恐怕付出的不是企业的破产,就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理论基础】

我们来看看经济增长的真实含义,经济增长,实质上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就是扩大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投资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增加投资的方式来实现,这里投资必须是收益率大于零的投资。另一种是消费规模的扩大,通过刺激消费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倡导的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张实际上是从扩大消费规模的方面入手。因此,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正在于此,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但是,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投资,这一点无论在哪一个经济学流派看来都是勿庸质疑的。但是投资活动也不能一概而论,收益率大于零的投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收益率小于零的投资活动对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认为,投资的真实含义是让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进入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停的增殖。如果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遇到中断或停止,便无法完成增值的使命,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也就意味着总会有一部分资金或经济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掉了,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部分经济资源消失了。

其实,经济社会中还有更明显的例子能说明我们的问题,这个例子就是军费开支。很显然,武器既不是资本品也不是消费品,用于武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既算不上是投资也算不上是消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就有同样的观点)。当然,不仅是用于武器方面的投入,用于整个国防方面的开支都具有同样的性质。有人可能会说,国防设施和技术可能会转为民用,而且总会有一部分技术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并不否认这样的观点,但是,对于大部分没有民用价值的武器装备该如何看待呢?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讲,武器装备既不是资本品也不是消费品,用于军备方面的投入既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

军费开支的规模对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前苏联的经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有资料表明,前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出于和美国争夺霸权的考虑,进行了疯狂的军备扩张,这种与经济发展规模不协调的军备扩张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停滞,这也是前苏联走向解体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长期存在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日本经济是最恰当不过的例子,我们知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几乎一直保持有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而且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国际收支顺差最大的国家(有统计数据表明,日本现在仍然是最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国家)。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实质上是意味着有一部分本国的经济资源从本国的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退了出来。很显然,顺差所代表的实体经济资源既没有用于本国的消费也没有用于本国的投资,顺差国实际上拥有的只是银行存款帐户上的数字。因此,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来说,长期存在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实质上是从本国的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退出来的一部分经济资源。

由此看来,在经济体系中确实存在一部分经济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既没有用于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有的虽然拥有投资的外在形式,但是它们并没有完成资本的整个循环和周转过程,而是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退了出来。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是军费开支,但是有更多的情况,例如无效投资,我们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测算。经济体系中的这种现象有点类似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它们吸收物质但并不影响宇宙的总质量,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但无法进行直接的测量和估算,只能找到一些间接的证据或发现它们产生的影响。我们把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洞效应”。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可以认为是由两大部类组成:第一部类Ⅰ(生产资本品的部类)和第二部类Ⅱ(生产消费品的部类),同样,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体系中活动也分为两大类即投资和消费。与此相对应的经济资源或物品也可以分为两大类:资本品和消费品。本篇文章的重点放在投资活动和资本品上,对于消费和消费品我们不做研究。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所下的定义: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的重要的功能就是增殖。不管是货币还是实物如果不能带来或产生剩余价值,不能在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增值则不应该看做是资本。同样,对于具体的投资活动来说,如果投资没有产生收益或者说投资的收益率小于零,则这样的经济活动不可以称为投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在于投资活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由此进行的扩大再生产循环。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尽管各个流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但对经济增长的看法却基本一致,即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规模的扩大。

经济增长出现困难要么是因为投资出了问题要么是因为消费出了问题。凯恩斯主义把重点放在了消费方面,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主张用政府扩大公共开支的方法增加有效需求,以此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我们认为,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两个方面即投资和消费都应当予以同等的重视。与有效需求相对应,我们提出了有效投资的概念,有效投资不足同样会造成经济增长困难。什么是有效投资?我们的定义是:投资收益率大于零的投资称为有效投资。

对经济体系整体而言,投资收益率表现为投资效率,除非出现极端的情况,经济体系整体的投资收益率不会出现小于零的情况,但对具体的投资活动则可能出现投资收益率小于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投资出现了亏损。投资收益率小于零,这样的投资活动不应该再称之为投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产生资本增值也没有带来剩余价值,甚至最初投入的资本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补偿,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无效投资”。

无效投资活动对当年的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贡献,因为无论是用收入算法还是用支出算法,这类投资活动都会计入当年的GDP。但是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则会造成严重的阻碍,因为这类投资活动虽然具有投资的外在形式,却不具备投资的内在实质。而且,用于这类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在无效的投资过程中退出了资本循环

从资本循环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的真正意义在于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价值,不仅初始投入的资本品得到了补偿而且资本品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了增殖。因此,如果投资活动的收益率小于零,也就是意味着这类投资活动本身不仅没有产生新的价值,而且初始投入的资金或实物没有得到补偿。也就是说,资本品在无效的投资过程中消耗掉了。

【市场实例】

透过微软看强势品牌的黑洞效应

强势品牌的存在犹如宇宙中的黑洞,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引力场,它总是能最大可能地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2005年7月1日全球品牌网上登载的《Windows不败:谁帮了微软?——透过微软看强势品牌的黑洞效应》一文(作者:钟洪奇),以微软的Windows系统为例,描述了这一强势品牌黑洞效应的形成和作用过程。

正如文中所说,人们痛恨Windows系统不负责任的死机、莫名其妙的技术问题和高昂的一口价,微软的强势就像一种外来生物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们失去了选择权,但Windows却在千夫所指下仍保持了它的强势市场地位,原因何在?既然微软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从来不高,为什么大家偏偏要使用Windows?

作者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教育。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大学毕业后只会用Windows、MS Office等一些基本的应用,而且都是微软的产品,其他操作系统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所以市场用户才会严重倾向于Windows。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在为微软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成熟用户。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就是各大学的必修课,而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学习都是以微软的软件产品为核心的。从教育的投入规模来看,2003年仅政府投入就达到6208.27亿元,民间的投入也不是小数,还有大量的计算机培训。应该说,我国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总额应在万亿量级。设想这其中即使只有1%的投入被用于以微软产品为核心的计算机教育上,那也意味着我国每年为微软的售前服务和市场铺垫投入了上百亿元。较之而言,政府对其他操作系统的支持要渺小得多。以Linux为例,即使政府给Linux厂商各种或明或暗的优遇,甚至直接给这些企业以各种应用项目,合计每年的投入总量也不过几百几千万,这样的投入力度如何能与上百亿元相抗衡?因此作者认为整个教育体系为微软支付市场推广费和售前服务费的结果使微软的产品可以贵买贱用,而Linux产品却是贱买贵用,这样Linux所谓的开放源代码的低成本优势丧失殆尽,难以成材也是情理之中。

由此作者总结出,品牌的本质正是对包括资本、人力、物力、政策,甚至人们感情在内的所有对其有用的社会资源的吸引力。当这个引力场强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形成了市场黑洞。虽然政府为了优化市场效率,考虑整体利益,会尽量想办法避免这种黑洞的产生,使社会资源的分配不至于过度集中,但从企业个体利益考虑,建立一个巨大的市场黑洞却几乎是每个企业的目标,每个企业都希望通过对品牌的持有获得强大的吸引力,以此得到更大的社会资源及相应的社会财富。

接着,作者针对处于品牌成熟期的微软产品谈了成熟期的品牌管理问题。作者认为这一阶段的品牌管理工作重心要从原来的引力场强化转移至引力场作用的发挥,并以腾讯的发展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网络即时通讯发展的初期,QQ不断地投入资本培育它的品牌——一只小企鹅。但当品牌逐渐成熟后,它已经可以吸纳大量网民,其中包括这些网民的时间、金钱、感情、关注等,所有这些都是QQ吸引到的庞大的社会资源,这时,如何把这些社会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就是一个成熟品牌的最重要的任务。比如,网民的时间和关注可以通过广告来转化为商业价值,网民的感情可以通过出售QQ的皮肤、道具、积分等等来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它提出了与品牌成长期完全不同的素质要求,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成功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那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

【隧道学中的黑洞效应】

汽车驶近较长隧道洞口时,在驾驶人视野中的天空、露天路面、附近建筑物等的亮度,远较隧道洞口的亮度高。在感应现象的作用下,虽然实际上洞口也有相当的亮度,但驾驶人仍然感到洞口很黑,像个“黑洞”,以致无法辨认洞口附近的情况,连障碍物也难以发现,这种现象称为“黑洞”效应。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