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灰色技能

拼音:huī sè jì néng

基本解释

灰色技能是指一些大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毕业前专门修习《厚黑学》、喝酒唱歌等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也指某些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的诸如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有特殊要求的技能。大学生为求职修炼“灰色技能”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并非是主流现象。一些学生面对求职的“灰色心理”难以消除,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

灰色技能-概述

灰色技能,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一些在校生认为,喝酒、打牌、搓麻已经成为走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甚至已经成为求职制胜的法宝。一位民企老总说:“企业常常需要请客送礼套感情,招用多面手,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很无奈。”

从前是学历、证书称霸职场的年代,硕士学历、博士学历、各种英语考试证书、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这些都是求职中有力的砝码。当学历、证书的作用逐渐减弱时,“灰色技能”被很多公司看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灰色技能”走俏职场,成为很多人求职、升迁、创造业绩的重要法宝。在应聘过程中,同样条件下,掌握一两项灰色技能的人往往会被企业另眼相看。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还没有看简历就先询问应聘者是不是能喝酒、会不会打麻将、歌唱得怎么样、舞会不会跳等,主考官往往先通过诸如喝酒、打麻将、唱歌、跳舞之类的“灰色技能”先筛选出一部分人,然后才进行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核,这使得很多应聘者不得不忙里偷闲地进行“补课”。

职场咨询师认为,“灰色技能”实际上属于员工交际能力的一部分,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掌握一些“灰色技能”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灰色技能”的前提是该员工同时也要符合企业其他的用人标准。“灰色技能”只能是敲门砖,只能是润滑剂,“灰色技能”发挥作用还是需要真正的能力来支撑的,否则也难以长久地被领导和同事认同。

灰色技能-社会现象

首先,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先说今日之大学校园,已非纯净“象牙塔”,而是喧嚣社会之一部分。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千方百计走捷径,除了利用各种门路跑关系,还积极修习各种美其名曰“培养情商”的技能,试图将自己迅速锻炼为“社会人”。大学生热学此类“技能”有多方面原因,尤其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密切相关。很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招聘时对“多才多艺”者厚爱有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练“灰色技能”来增添求职砝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某些职业的要求相关,比如公关、外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而用人单位又不愿花费时间对新人扶上马送一程,希望应聘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很快适应职业需要,于是就对“会唱歌、能喝酒、多才多艺”的大学生青睐有加。这反映了某些企业浮躁的用人心态。

同样糟糕的是,在职员工也有苦练“灰色技能”的,因为不少实例表明,喝酒是职场提升的敲门砖,打牌是与领导交往的润滑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赢得客户,创造业绩,常常要与客户或者官员在酒桌、歌厅、麻将桌上周旋,有这方面“特长”的经常是大赢家;有的员工为了升职加薪,也需要通过这些途径与上司套近,“久经(酒精)锻炼”者往往如愿以偿。

灰色技能-灰色心理

“灰色心理”的具体表现在:对求职有畏难情绪,害怕面对用人单位;回避求职问题,消极等待别人帮助;认为还是要靠关系才能成功,不承认实力才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不知道自己究竟最适合干什么,对前途感觉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等等。事实上,正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起码的自我推销资本;学习成绩和实际能力都很差,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性格十分内向,交际能力较差等因素,才使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群体”,而并非缺少“灰色技能”所致,“灰色技能”不过是一块素质差的遮羞布。

灰色技能-实用性

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运用到职场中也算是一种灰色的技能,的确可以为自己增加不少机会。在现实的职场中,靠“灰色技能”而非专业技能取胜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员工都会在企业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些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踏实肯干的员工有时候并不受重视,相反那些专业技能平平但却善用“灰色技能”的人反而大受领导赏识,被提拔得很快。

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一门“灰色技能”的确可以增加职场的软实力。不过这种实力的发挥也要看所在企业的内部文化和具体岗位的性质。

对于销售类的岗位来说,企业HR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考察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成熟度,如果应聘者拥有喝酒、打球等与客户相似的爱好,那么无疑会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在纪律严明、崇尚规则的外企企业,“灰色技能”的不当应用很可能就给职场人士的职业发展带来危机。

另外,如果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而仅靠“灰色技能”溜须拍马等来获得机会,那也往往很难在企业中谋得长久的发展。毕竟在多数单位的多数岗位,对员工的考核最终还是业绩说话。而这个业绩不是玩出来,不是喝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当然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支撑。

灰色技能-专家勉励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徐华

理论上,招聘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交际能力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一些岗位确实特别需要沟通和交际能力。当然有的公司把这种能力规定为会喝酒、唱歌、跳舞等是狭隘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是这样。正规的用人单位对于交际技巧是有底线的,他们在注重这些技巧的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些同学因此就去看《厚黑学》之类的书,认为掌握了“灰色技能”就能找到工作,这是学生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过分地使用“灰色技能”,挑战法律、道德和公共价值观,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春霞

有的毕业生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这是片面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客观地说,现在的公司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固然很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但还要有综合能力。例如,敏捷的应变能力,活跃的创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处世哲学课,集各家之言,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客观、理性、全面地了解一些处世哲学,为他们以后找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而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的对学生酒量方面有特别要求的大都是企业。其实,绝大多数用人企业并没有所谓“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大学生追求“灰色技能”是一种误判,更是一种误导。毕竟,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企业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毕业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会盲目地因为要找工作而被迫适应某些潜规则,走旁门左道,媒体也不该随意主观臆断。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风气背景下,我们并不否认“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也不否认大学生早已具有了“社会化”心态,“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但这必定是极少数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实力是最好的通行证,是谋生之本。如果人为地把矛盾的主次关系搞颠倒了,那可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心态决定常态,心态决定人生命运。大学生应该把求职的功夫用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尤其是就业心理素质的真正提升,使求职“灰色心理”不再成为就业之路的屏障。

灰色技能-教材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人,按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约有近80万人毕业后难以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不良风气开始侵蚀高校学子。

除了跑关系,一些大学生还开始修习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边的一些书店,《厚黑学》、《厚黑人物》等书籍非常畅销,成了大学毕业生求职前的“另类教材”。

灰色技能-针对措施

建议大学开设“职场厚黑学”课

大学生热读“厚黑学”,既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也是出于自身需要的自觉行为。换言之,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虽好,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迫使他们不得不学起了“厚黑学”,以期能从中获得应付社会上人和事的“法宝”。

这种热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风气如不加制止,会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培训,引导大学生降低求职心理预期、努力锻炼内功。

高校应开设处世哲学课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春霞这样分析,“其实‘厚黑学’的本意是‘脸皮厚心子黑’,意在‘反讽社会’。在我看来,这类书还是可以读的,同学们可以从中获知世间万象,找准心理定位,化解即将踏入社会或刚踏入社会所存在的憧憬,迷茫以及害怕,失落等。‘厚黑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它。学生们都希望进入好公司,而伴随着这些公司的必然是优秀的文化理念——团结、和谐、努力、进取。如果学生一味地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小本事,即使能博得一时的好感,也很快就会露出马脚的。所以学生不能以‘厚黑学’为立身处世之道,就算它可以帮助你取得一时的顺利,但最终用人单位需要的还是要有真材实料的人。”

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纪尽善表示,“现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十分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所以在招聘中常常明确提出要招那些会唱歌、能喝酒的‘多才多艺’的大学生。鉴于此,一些大学生丢下课本拿起酒杯,迎合企业的这种‘用人需求’。这种热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风气如不加制止,会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有关部门应加强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制之间的有效衔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和导向。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