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交际距离

拼音:jiāo jì jù lí

基本解释

 

交际距离 -简介

交际距离(communicative distance),交际需要距离,或远或近分寸有度,交际就会产生奇效,而一切过犹不及的交际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半途而废。 交际距离的远近,大致确定出相互间的亲疏程度。

交际分类

情友交际

这里指的情友,包括:夫妻、情人、至亲、好友。情友交际属于亲密型交际,其空间距离可在15厘米—100厘米以内。 夫妻、情人、至亲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15厘米—45厘米为宜,使之很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必要时可缩短为零距离,以显示出亲昵感,有利于表达心声、交流情感、彼此爱抚。如果相互距离过大,就说明彼此情感上已出现鸿沟;并且如要修补这种裂痕,也需要近距离沟通,不然身体的距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亲密交际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对这种交际的距离也控制得相当严,决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如有擅自进入者,就会遭到拥有者的坚决抵抗。故此,作为交际者,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不要随意破界交际,否则就会招惹是非。 友人交际,正常情况下其距离在45厘米—100厘米以内,以双方可以握到对方手为宜,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身体。特殊情况下,友人交际的距离也可以小于45厘米,如:双方见面或告别时握手、拥抱等,亦属这种距离。但友人交际毕竟不是情人或亲人交际,应适当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只是这种距离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交际,也有利于回避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尴尬与不悦。

同事交际

交际者与同级之间、下级之间的交际,属于伙伴型交际。这种交际,其距离应保持在100厘米—150厘米左右。 同事之间的交际,多数是工作上的交往,既有工作计划的安排布置,也有工作问题的研究探讨,因此这种交际的空间距离应该远近适度,除非在大会上作报告应该保持必要的空间距离(一般在300厘米)以外,如果是小团体甚至是个别交往,其距离就不应该太远,那样就缺乏亲和感,但也不应该太近,那样容易造成“拉小团体”之嫌;更不能以交头接耳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容易把很严肃的工作变成“克格勃”式的工作。尤其与异性同事交往,其空间距离更应该保持适度,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与同事进行思想沟通,其距离可适当近些,一般以80厘米到100厘米为宜,以便交流顺畅,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如果这种沟通距离太开,就会使沟通者加大音量,容易激怒情绪,须知,人的内心话与知心话常常需要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才能诱发,情绪亢奋时激发的不是知心话,而是与理智相左的“气话”。

同事之间的空间距离还体现一定的空间权,表现在一定的工作领域中。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办公场地、生产工作场地,是有一定界定和区别的,如果随意地无故地进入就会招致不满;如果无故占有,就会遭到反对,如:你将一件与其无关的东西放置在对方的工作场地,对方自然就会不快,甚至对方还会以同样的方式“以牙还牙”,由此造成不该有的矛盾。对此,管理者在进行同事交际时,应尽量不使用权力或某种不当理由占领对方必要的距离空间,这是对对方尊重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拘小节,随意“侵犯”,不但实现不了初衷的交际,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

业务交际

交际者因业务关系与相关人员进行的交往,如:业务接洽、产品推销、合作谈判等,属于合作型交际。这种交际,其距离比较灵活,近可到100厘米左右,远可至300厘米以上,根据具体的交往程度与熟悉程度而定。 业务交际,通常情况下在初期不宜距离太近,一般在200厘米到300厘米为佳。如果一开始就靠得太近,有“套近乎”之嫌,容易造成对方怀疑而产生反感。而保持适当距离进行简明扼要、有理有节的交往,让人在心里上有回旋余地、在举止上有动弹空间,这样的交际,容易给对方留下好感。如果距离太近,有咄咄逼人之感,就难以留下好印象,交际也难获得应有收获。 但随着交际程度的加深,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应适当缩短,可保持在100厘米左右,也就是双方能达到握手的距离。这时的距离缩短,不但表示彼此认识在加深,且在误差上正在缩小。这时,交际者就应抓紧时间趁热打铁,促使事情朝着理想方向发展,最后实现握手言和、顺利成交。这之中,交际者要主动掌握事态进展,利用空间距离的长短,趁势而进,切不可原地不动、保持原样,这样就很难突破双方在认知上的障碍、实现“零接点”。在北京举行的第五轮“朝核六方会谈”中,当会谈进入到僵持阶段时,中方代表特地安排了一起气氛融洽、形式别致的晚宴,让朝美特使进行零距离接触,此举不但化解了会议之中因双方各持己见所造成的紧张局势,而且增进了相互的包容与理解,最终达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主席声明》,以实际行动迈出了推动朝核问题从“承诺”到“行动”的第一步。企业之间的业务交际也如此,交际者只要善于把握事态,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转换交际形式,拉近交际距离,那么,交际就会收到理想效果。

公共交际

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交际,当我们走上大街、乘上公共汽车、步入公共场所等,都势必与人打照面,甚至发生短暂交往,这时就需要我们以公共交际应对。公共交际不同于其他交际,它要求有足够的空间感,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公共距离需求,除非在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或电影院、戏院造成客观近距离的形式以外,一般情况下,公共交际距离多在300厘米以外;如果发生语言交往,也不应该低于200厘米。公共交际十分忌讳近距离接触,那样会让对方顿生疑窦,甚至会反目为仇。 多数情况下,公共交际都表现一种礼节,如:人们在公共场所擦肩而过,对视一眼即过,必要时最多礼节性地点下头,或者微笑一下,而这时的目光一定不能贪婪、面带凶相,甚至还无事生非地与之打招呼,那样的举动会招来白眼或者讨个没趣儿。试想,倘若一个男士在公共汽车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位年轻姑娘,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精神病”这句甩在男士身后的咒骂。面对对方的礼节,正确的态度是以礼还礼,切不可得寸进尺。因为公共关系距离适度的远是美好的,而一旦走近反而会破坏美感,就像欣赏一幅油画一样,远看赏心悦目,近看则色块蔟拥,不知所云。不需要走近的,走近了反而适得其反。就像有一位教授,每次路过必经路边一户人家门口时,常见一位少女向他点头微笑,久而久之,引起了教授好感。于是,一次教授购买了一束鲜花准备送给那位女士,殊不知当教授靠近少女正准备送花时,少女却瞠目结舌,一脸恐惧感。教授十分尴尬,最后悻悻离去。从此,教授再也看不见少女那美丽的微笑了。美好的东西一旦没有了空间距离,其性质也将发生变化,自此,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

距离分类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空间选择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