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牛头伯劳

拼音:niú tóu bó láo

基本解释

基本信息

鸟种:牛头伯劳

拉丁名:Lanius bucephalus

英文名:Bull-headed Shrike

别名:红头伯劳

分类:鸟纲、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褐色伯劳。头顶褐色,尾端白色。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块斑明显。雄鸟: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背灰 褐。下体偏白而略具黑色横斑(亚种sicarius横斑较重),两胁沾棕。雌鸟:褐色较重,与雌红尾伯劳的区别为具棕褐色耳羽,夏季色较淡而较少赤褐色。 虹膜-深褐;嘴-灰色,端黑;脚-铅灰。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叫声,似沼泽大苇莺;吱吱的ju ju ju或gi gi gi声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自黑龙江南部至辽宁、河北及山东,冬季南迁至华南、华东及台湾。山区亚种sicarius仅限于甘肃的极南部。迷鸟在台湾。

习性:栖息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地阔叶林及针阀混交林的林缘地带,喜次生植被及耕地。冬季向低地移动。以蝗虫、蝼蛄等昆虫为主食。繁殖期5~7月,在树杈上以草茎、细根等编成碗状巢;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4~15天;雏鸟留巢期约13天。

详细解释



分布范围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甘肃,宁夏,四川(夏候鸟、旅鸟);陕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旅鸟、夏候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朝鲜,日本。形态描述牛头伯劳鉴别特征: 额、头顶至上背栗色;背至尾上覆羽灰褐;尾羽黑褐;下体污白,胸、胁染橙色并具显 著黑褐色鳞纹。雄鸟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开成翅斑。 形态(据批名亚种)雄性成鸟:额头顶至上背栗色;背、腰、尾上覆羽以及肩羽为灰褐色;眼先、眼周及耳羽黑褐色,内侧飞羽及覆羽的外沿及羽端有淡棕色缘;第4枚以内的各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构成鲜明的翅斑;中央尾羽以及相邻数枚尾羽的外沿黑褐色,其余尾羽灰褐,各羽均具淡灰褐色端缘,宽者达3mm;所有尾羽上均有间隔及宽度各约2mm的不明显横斑。颏、喉污白,喉侧、胸、胁、腹侧及覆腿羽棕黄;腹中至尾下覆羽污白;颈侧、胸及胁部有细小而模糊不清的黑褐色鳞纹。 雌性成鸟:上体羽色似雄鸟但更沾棕褐;白色眼上纹窄而不显著;眼先至耳羽的过眼纹为黑褐色;翅羽似雄但不具白色翅斑。下体颏、喉白色,胸、胁、腹侧及覆腿羽比雄鸟更染黄棕;颈侧、下喉、胸、腹侧有细密的黑褐色鳞纹。 幼鸟:额、头顶至上背棕栗,以后直至尾上覆羽的栗色稍淡;整个上体满布黑褐色横斑;眼先至耳羽的过眼纹黑褐,不具白眉纹;尾羽黑褐具淡棕端;翅覆羽及飞羽黑褐,内侧飞羽具淡棕色缘及一黑色桨端缘。下体污白色,自颏、喉至尾下覆羽有黑褐色鳞纹;在胸、胁部的横纹较粗重,各羽染有灰色及淡棕黄;尾下覆羽沾淡棕黄。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基部黄褐色;脚黑。牛头伯劳-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东北亚、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自黑龙江南部至辽宁、河北及山东,冬季南迁至华南、华东及台湾。山区亚种sicarius仅限于甘肃的极南部。迷鸟在台湾。 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甘肃,宁夏,四川(夏候鸟、旅鸟);陕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旅鸟、夏候鸟)。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朝鲜,日本。生活习性牛头伯劳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混交林的林缘地带,迁徙时平原可见。据现有资料,牛头伯劳的2 个亚种在栖息的海拔高度上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指名亚种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而中国亚种在河北部繁殖栖息地在海拔1000~1800m的针阔混交林内,在甘肃中部和南部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上直到3000m(Bangs et Peters,1928)于5月初迁来,不久就占区、配对。以蝇、蝗等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为主食,剖胃检查见有小鸟;据何敬杰、张兴良(1980)在长白山调查,食物中有的鞘翅目昆虫占77%,有的直翅目占66%,其余为蝇、毒蛾和蝽象等。 栖息地及习性栖息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地阔叶林及针阀混交林的林缘地带,冬季向低地移动。以蝗虫、蝼蛄等昆虫为主食。繁殖期5~7月,在树杈上以草茎、细根等编成碗状巢;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4~15天;雏鸟留巢期约13天。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