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秦淮灯会
拼音:qín huái dēng huì
基本解释
秦淮灯会 - 简介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当时的盛况堪称全国之冠。明初以来,南京的元宵灯会活动就逐渐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20世纪以后,灯会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秦淮灯彩的扎裱技艺也不断提高,并推动了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民间艺术的发展。
起源
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尽管隋朝以后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毕竟开始蔚然成风了。
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索性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3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 《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自明代伊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所无。而仅秦淮灯彩的品种就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即使在端午节等其他一些节庆,张灯结彩景象也高潮迭现。而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桨声灯影、歌舞浪漫等繁华盛况,也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名士才子缱绻逗留,吟咏不绝:"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我们还可从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窥见到当时秦淮及南京灯火盛况的社会画卷。
每逢农历新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歌舞狂欢,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由此蜚声天下。
历史
秦淮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南京逐渐开始享有了“秦淮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随之蜚声天下。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目前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影响
南京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在秦淮灯会时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不断地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相辉映的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淮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每年的秦淮灯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他们在领略秦淮灯会、感受金陵民间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巨大,作为南京地区的特色文化空间,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历史价值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从2005年12月31日开始公示,以“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申报的南京秦淮灯会名列其中——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金陵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秦淮河畔的灯火盛况始终与当地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就是南京城市兴衰荣枯的色彩符号。
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传统习俗活动,一般于每年的传统元宵佳节前后举办,主要表现为张灯结彩、尽情观赏、歌舞狂欢等,是本土与外来文化长期渗融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
文化价值
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由于人文精神的兴起,张灯结彩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壮观场景堪称全国之冠。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尽管隋朝以后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毕竟开始蔚然成风了。
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索性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3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 《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社会价值
由于购买花灯破费不多,还可作为走亲访友时的馈赠礼物,又能企盼讨得个吉利,因此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相传唐代中期以后,评事街北头的笪桥一带就聚居了扎制花灯的艺人,此处也开始出现了南京早期的元宵灯市雏形。从此,鱼龙杂沓、银花火树的灯市盛况千年不衰。直到清末民初,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南京地区民不聊生,灯节活动才不如从前那样繁盛。
尽管秦淮灯会的历史发展迭经起伏,但它作为南京民众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怀和传统习俗,最终还是薪火相传延续迄今,并迎来了辉煌的新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和秦淮区人民政府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重新整建了“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1985年起又恢复举办了每年一届的“秦淮灯会”。十里秦淮水,波映花灯红。现在每到农历除夕秦淮灯会启幕以后,年节和民俗味十足的夫子庙地区便呈现出斑斓十色的花灯海洋,万千灯火不夜天,疑是瑶池在人间。“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灯,等于没过好年。”这也使得“灯火秦淮”(夫子庙灯市、灯会、灯景)人文景观再次蜚声天下,并独享盛誉。
艺术价值
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内容,乃历代南京民众观照自然、社会的情感产物,也是一种民间社火形式。从艺术角度将南京社火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造型两种形式,那么秦淮灯彩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静态道具造型。秦淮灯会还是展示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等南京民间艺术,以及歌舞、曲艺、杂耍娱乐活动的重要窗口平台。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宫殿内外,以及夫子庙、三山街、笪桥、评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贸繁华地带。20世纪后基本上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现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风光带上。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王导谢安陈列馆、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以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琵琶路一带。
以秦淮灯彩为主的本土民间文艺贯穿于金陵灯会,大大丰富了其中的艺术内涵和娱乐形式。广大民间艺人从信仰习俗、爱美心愿和对未来憧憬出发,凭藉直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既大胆借鉴文学艺术中的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象征借喻等表现技巧,又注意突出形式与趣味的探求、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讲究丰满浑厚、简约夸张等艺术造型及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秦淮灯彩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技法手段,进而提升了秦淮灯会的艺术水准。因此南京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也丰富了自身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
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年复一年的灯会活动不断地把秦淮灯彩等南京民间艺术发展推向新的高潮。就在2000年,南京市秦淮区曾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灯彩)艺术之乡”。在2005年2月举行的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灯彩)评选活动中,来自南京的灯彩作品《金鸡吉祥》 、《秦淮娃娃闹春节》和《金鸡报晓》 ,分别获得了金奖、银奖和优秀奖,为秦淮灯彩争得了荣誉。由著名民间艺术家陆有昌先生扎制的秦淮灯彩传统作品“荷花灯”,已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为2006年春节特种邮票题材,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成为展示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张烫金名片。
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秦淮灯会因为“光”与“彩”的结合、“灯”与“舞”的交融,以独具风韵的形式内容客观地表达了老百姓呼唤真、善、美的淳朴心声,也折射了人们在对火的原始体验中而生发出来的信仰习俗、文化意趣、审美理念,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长期以来,元宵佳节在南京一直就是以灯为俗、用灯造景和借灯兴舞的传统岁时节日,也是每年四季中唯一的“狂欢节”。举办灯会之时,天穹星汉灿烂,人间灯火辉煌。广大民众也会打破常规“家家走桥”,在富饶丰沃的自然与人文土壤上尽情地赏灯、玩灯和闹灯,祈求丰衣足食、身体安康、爱情美满和子嗣绵延,以各种民俗文化行为表达自己的身心愉悦和美好愿望。斑斓缤纷的灯彩让他们编织着良宵美景,构成了南京传统习俗风尚中特有的文化景致。
意义
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内容,也是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灯会上还是展示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等南京民间艺术,以及歌舞、曲艺、杂耍娱乐活动,这些民间文化艺术门类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
秦淮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每年的秦淮灯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他们在领略秦淮灯会、感受金陵民间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巨大,作为南京地区的特色文化空间,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消防
2010年南京秦淮灯会圆满落下帷幕,灯会期间,各灯展景点、周边200米范围内没有发生火灾,全市也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全体消防官兵圆满完成了消防执勤保卫任务。截至2010年3月10日,南京消防在秦淮灯会安保上已连续24年实现“零”火灾无事故,又创下了一项新的记录。
据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樊荣声局长介绍,实现连续24年“零”火灾无事故,靠的是全体官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作风。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从1月开始,消防部门就组织防火人员对彩灯扎制现场多次进行检查,全程跟踪灯展的进程,消防部门要求彩灯扎制单位与主办方签订消防安全责任承诺书,明确双方责任,灯组安装完毕后对线路进行电气检测,并对灯布进行阻燃处理。同时,做好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工作,配备移动式灭火器,加强巡查,确保各项消防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全力确保布置灯组建筑的消防安全。此外,面对种种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隐患,消防部门未雨绸缪,严格执法,拔掉了一些“硬钉子”,啃掉了一些“硬骨头”,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
南京消防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在此期间,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南京市市长季建业、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徐珠宝、省消防总队政委陈益新等领导多次赴灯会现场进行督察指导,并对消防部门安保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申遗
“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有过好年”。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2011年2月宣布,将正式启动秦淮灯会申报文化空间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
此次秦淮灯会申报的是综合性类别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包括灯彩、灯会、灯市等节庆活动,目前在国际上暂时还没有先例。秦淮灯会亦称夫子庙灯会,早期被称为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并有“秦淮为彩甲天下”的美名。相传最早始于三国东吴时节庆、欢乐喜庆等重要场合的张灯结彩。1034年,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秦淮灯会进入到发展高潮。现在已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