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权威人格

拼音:quán wēi rén gé

基本解释

权威人格 - 涵义

权威人格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喜欢服从权威的心理特征;一层是喜欢以权威自居的心理特征。为什么人们愿意服从权威?社会心理学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规范性的影响和信息源的影响。人们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规范的影响),并且希望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信息的影响)。首先,人们倾向于做别人做的事或者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从而使自己能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其次,如果在一个模糊的情境下------人们会更相信其他人关于适当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暗示,更会可能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消息传达者告诉他们的方法做事情。另外,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服从权威实际上是人们固有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习惯是人们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习得的,这就是绝对服从权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们可能对不服从感到很迷惑,从而导致服从权威。除了人们愿意服从权威外,人们也具有以权威自居的心理特征。产生这种心理的深层原因是由权威者所具有的优越地位所诱致的。这种优越地位为解决不确定性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所以,一般而言,权威人格的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不确定性的解决。权威人格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一个连续体。直线的右极表示强权威人格,直线的左极表示弱权威人格,中间表示从强权威人格到弱权威人格的过渡状态。权威人格表现出服从权威的涵义时,权威人格呈现的是集体性表象,当权威人格表现出以权威自居的涵义时,权威人格呈现的是个人性表象。个人性表象是实质表象,集体性表象是形式表象。形式表象服务于实质表象,实质表象依赖于形式表象。权威人格本质上是一种非对称人格。

权威人格是一种反民主的人格,阿多诺曾用以解释纳粹德国种族优越感和仇恨其他民族的起源。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期家庭的生活经验和亲子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如迷 信、宗教、破坏、保守行为等,在这种人格的发生上都有很大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非对称人格:一是品质小与意志大;二是外表强与内心弱;三是物质实与精神虚。另外,权威人格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离人格:一是奴才人格与主子人格的分离;二是自卑人格与自尊人格的分离;三是自由人格与奴役人格的分离;四是柔弱人格与残暴人格的分离。形成权威人格的深层原因是不确定性。权威人格的消解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威人格的理性化过程。

权威人格 - 权威的涵义

L.斯坦(L.Stein)说:权威是“对他人判断未经检验的接受”。伊斯顿坚持认为:“经常被人服从的是权威”。马克斯·韦伯把“权威”,或大多数译者把德文Herrschatf一词译成的“统治”,定义为任何命令和服从关系,他也把它称为:“权力的特例”。他写道:“统治可以指这样一种情况,其中统治者或统治者们显示的意志(命令)是打算影响一个人或更多人(被统治者)的行为,而且实际上果然以这种方式影响了他们,即他们产生的行为在社会意义上好像是被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缘故把命令内容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服从。” 汉娜·阿伦特把权力等同于合法权威。她写道:“权力相当于人的能力,不仅是行动的能力,而且是协调一致地行动的能力。权力决不是个人财产;它属于集体,只要集体保持一致,权力就继续存在。”在阿伦特的早期研究中,曾将权威界定为基于相互认同的命令和服从关系。她写道:“在发布命令者和服从命令者之间的权威关系既不应依赖于普遍理智,也不应依赖于发布命令者的权力: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等级本身,等级的正确性和合法性是双方承认的,而且双方在其中都有预定的稳定位置。”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写道:“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

权威的实质是不对称。由于不对称,所以就有优势方和劣势方。优势方相对劣势方而言,就是权威;劣势方相对优势方而言,就是非权威。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软不对称和硬不对称。软不对称主要指信息、知识等方面的不对称;硬不对称主要指由于制度设定、物质实力、武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不对称。由软不对称而形成的权威属于实质权威;由硬不对称而形成的权威属于形式权威。实质权威和形式权威的统一将形成权威霸权。

权威人格 - 人格的涵义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出现人格一词,但是早已有了人格的观念。人格Persona,其原意是假面或颜面。英文中的Personality一词,意思为“面具”,源出自拉丁语中的Persona。Persona有戴着“假面”或“面具”表演的个人的涵义,Personality指人的个性,它们虽然在词源上不同,却都被用来指“假面”源自古意大利语Phersu或“面具”源出于拉丁语Perona。就其最初的意义来看,“假面”或“面具”皆颇具有表演性的意味。所谓“人格”,在语表上,就是指这种具有表演性意味的“假面”或“面具”。

然而,更深一层地追究,“人格”实质上指的是被“假面”或“面具”遮盖了的个人,抑或说戴着“假面”或“面具”表演的人,这才是“人格”的本来意义。无论Persona或personality,在西方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自我存在状态,或人的个体性的内在精神的东西,即人的个体内在精神品质。

在中国的汉语中,“人格”一般被理解或解释为人的个体的才性、气质、品质、德性、能力等内在特征的规定性,是对这些规定性的总概或总称。它比之于西方的人格观念,并不严格区分个人性与人的道德品质,因而“人格”一语也常常作为一个道德术语被泛用。不过,时至今日,人们也更多地在个人性的、私人性的,独一无二性意义上去谈论“人格”了。所以,在实际上现代汉语的人格与欧美文化对人格的看法已无太大的不同,甚至在时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了。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权威人格 - 主要表现

权威人格主要表现有:一是品质小与意志大。当处于非权威地位时,其人格更多表现的是小的一面;当处于权威地位时,其人格与意志便呈张狂态。其中“小”是手段,“大”是目的。“小”表现的是压抑,“大”表现的是释放。正因为有“小”所有才会有“大”。所以,当其人格越是压抑,其后释放便越是迅猛,越呈张狂态。

二是外表强与内心弱。当人格处于非权威态时,外表与内心相比,内心弱占主导地位;当人格处于权威态时,外表与内心相比,外表强占主导地位。不管是人格处于非权威态,还是权威态,其总的特征是外表强与内心弱的统一,只不过在不同的“态势”下各有占主导地位的角色。“弱”本身来自对权威者的恐惧和权威者自身的“虚”所致。“强”本身来自权威者维护权威的需要和非权威者自我表现的需要。所以,“强”是形式,“弱”是实质。

三是物质实与精神虚。一方面,对非权威者而言,对权威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虚的表现,而精神的虚往往又会诱致人们通过物质的实来弥补。另一方面,对于权威者而言,由于没有了依附性,也许相对非权威者而言更为空虚,这时,权威者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威特权通过物质的实来弥补自身精神的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这种“实”与“虚”的矛盾总是存在的,但会呈不同的强弱状态。在有些条件下,譬如,在社会转型条件下,这种“实”与“虚”的矛盾会表现的更为强一些;但在有些条件下,如社会发展的繁荣期,这种“实”与“虚”的矛盾会表现的相对较弱。

另外,权威人格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离人格,这种分离人格主要表现为两极性。

一是奴才人格与主子人格的分离。与其处在非权威状态时,其主要表现的是奴才人格;当其处在权威状态时,其主要表现的是主子人格。

二是自卑人格与自尊人格的分离。当其处在非权威状态时,其自卑人格主导地位;当其处在权威状态时,其自尊人格占主导地位。

三是自由人格与奴役人格的分离。当其处于非权威状态时,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人格,不得不呈现被奴役人格的特征;当其处于权威状态时,为了保证自身自由人格充分伸张,又不得不充分张扬自己奴役别人的人格特征。

四是柔弱人格与残暴人格的分离。当其处于非权威状态时,更多呈现的是柔弱人格;当其处于权威状态时,更多呈现的是残暴人格。柔弱诱致残暴,残暴催生柔弱,残暴与柔弱互为平衡和补充。

权威人格 - 形成原因

权威人格的形成,原因是总体性的。形成权威人格的深层原因是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依附性和依赖性,即非权威性;而非权威性又导致了对权威性的向往,从而使人格在现实中摆动于非权威和权威状态之中。

如果说遗传是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权威人格的形成可能也与遗传有关。因为人生而具有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从而也诱致了对权威的需求和对自身成为权威的向往。

环境也是影响和形成权威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环境越艰苦,越容易诱致权威人格的形成。因为环境越艰苦其给人带来的不确定也就越大,从而也就越容易使人产生无助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就越希望有一个权威来为其解决摆脱困境的问题。所以,一般而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和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人们的权威人格特征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小”也容易诱致权威化。“大”本身就是权威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复杂的环境中,“小”的不确定性要大于“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小”为了更好地解决不确性问题,就必须向“大”的方向发展。在“小”向“大”发展的趋势中,其呈现的人格特征就是权威化。 事物的分散状态也是诱致权威化的一个因素。由于分散,从而缺少了合力和联系,从而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人格更呈权威化特征。 小农经济就容易使人产生权威人格和权威意识。小农经济既具有“小”的特征,又具有分散的特征。

中国农民权威人格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生产力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小”与分散的特征,既导致了广大农民对付自然的无力,又导致了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的软弱,从而从两个方向催生了农民的权威人格。一方面,相对于自然而言,广大农民依附于老天爷的权威,同时也幻想自己成为天王老子;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而言,广大农民依附于“神圣的共同体”,寄希望于皇帝,同时,也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皇帝。时至今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中国人的权威人格特征仍极其明显。这种权威人格持征不仅表现在广大农民身上,而且在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身上也有很强烈的表现。

分工制度的发达也是导致权威人格的一个条件。分工使知识局部化,同时分工又使组织结构分离化,这两种趋势都有助于增大不确定性,从而客观上有助于权威人格的形成。但分工本身又有一种消除权威人格的趋势。首先,分工虽然使知识局部化,但却有助于知识权力的交互均衡和制衡。分工者对于不同的方面而言,自身既是权威,又是非权威。分工者对自己的领域而言,体现的是权威人格;但对非自己的领域而言,体现的又是非权威人格。这样,分工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权威与非权威的相互制衡,从而有助于权威人格的消解。其次,分工虽然使组织结构分离化,但分工又内在的要求组织结构一体化、紧密化和联系化;这种一体化、紧密化和联系化的结果,对权威人格的消除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分工总体的趋势是:既强化了分工者的权威人格特征,又消解了分工者的权威人格特征。是消解趋势占优,还是强化趋势占优,取决于整体社会制度的变革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

权威主义政治是产生权威人格的催化剂。权威主义政治本身是一种人治境界,人治境界和法治境界相比,人治境界不确定更大。所以权威主义政治是权威人格形成的一剂催化剂。一方面,权威人格有助于衍生权威主义政治;另一方面,权威主义政治又强化了权威人格特征。 权威主义文化是产生权威人格的天然温床。权威主义文化与权威人格是互为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权威人格浓烈有助于形成权威主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权威主义文化又有助于权威人格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脉胳,可型塑出不同的人格系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典型权威主义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的人格形成其影响是深远的。金耀基先生在《从传统到现代化》一书中写道: 中国古典社会是一个以伦常关系为基底的社会,每一个个体不是独立者,而是伦常之网中的一个“倚存者”。根据人类学者许稂光先生的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以父与子的关系为‘主轴’,其他种种关系也都以这一主轴为中心。父子的关系不但发生作用于家庭之中,而且扩及于宗族,乃至于国家。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实是父子关系的投射。由于中国社会的背景所孕育,中国人的性格因素首先是服从权威和长上(父子关系的扩大)。” 柯莱曾说家是人格的主要塑模者,由于中国的家是建立在父子的关系上的,因此,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常非平等的关系,而是从属的关系。

权威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等级性和人治性。这种等级性和人治性的主要作用是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客观上使不确定性对双方而言呈不对称状态。一方是不确定大;另一方是不确定性小。这种不对称最终结果是既催生了对权威人格的需求,又催生了对权威人格的供给。对不确定大的一方而言,更多的表现是对权威的需求;对不确定性小的一方而言,更多的表现是对权威的供给。

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其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人格权威化的过程。一个人在一生中,将处在权威者和非权威者角色的不断转换中;这种角色的互换同时也伴随着权威人格的演化。不管是从非权威转向权威角色,还是从权威角色转向非权威角色,其最终结果都是有助于权威人格的形成。这里权威角色与非权威角色的转换制度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权威主义的转换制度将对权威人格的形成起到更加强化的作用;而权威主义特征较弱的转换制度对权威人格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就相对较弱。所以,提倡平等竞争制度和教育中的师生平等原则,对消除权威人格特征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权威人格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权威人格本质上也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人格特征的一种理性表现同时,权威人格也有助于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但是,权威人格特征又容易诱致当其处于非权威状态时其正当权利的无效流失。权威者本身也是“经济人”,其本身就潜伏着对非权威者利益侵蚀的倾向;这时如果制度不健全,再加上自己不觉悟,这种侵蚀就会变成现实中赤裸裸的利益剥夺。另外,权威人格也不利于社会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从而有可能对社会的创新造成阻碍。

权威人格 - 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权威人格问题,取决于社会总体状况的演进。解决权威人格的根本是消除不确定性。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是消除权威人格的基础条件。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看,构建平等的竞争制度,是解决权威人格的关键。这里主要应体现权力的相互制衡。再次,应大力提倡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平等竞争。社会应为创造性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 总之,权威人格的消解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从强权威人格到弱权威人格的渐变。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完全消除权威人格是不现实的,但逐渐弱化权威人格特征却是可能的,并且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权威人格的消解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威人格的理性化过程。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