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人工耳蜗
拼音:rén gōng ěr wō
基本解释
人工耳蜗-简介
人工耳蜗(英文写法:cochlear implant system),又称人造耳蜗、电子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90分贝(dBHL)听力级以上,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人工耳蜗技术开始于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5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发展
人工耳蜗构造
从人类观察到插入液体的两种金属棒可以引起青蛙的腿部肌肉收缩,人类便开始了电刺激恢复听力的研究,直到1972年第一台与单导人工耳蜗相配套的声音处理器问世,证明了人类研究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成功探索。人工耳蜗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3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种类
目前国内销售的人工耳蜗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按照外形可分为体配式和耳背式。由于价格昂贵,每台售价均在10万元以上。因此国产人工耳蜗尚未广泛使用。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聋儿康复的日渐重视,人工耳蜗植入者越来越多。
人工耳蜗-组成
国产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一种已被证实可以帮助人交流更容易,相处更和谐的医疗选择。它使传统提高听力的方法又多了一种选择,例如,助听器不佳甚至没有效果的许多病例。人工耳蜗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1.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进行滤波分析并且数字化成为编码信号。言语处理器将编码信号送到传输线圈。传输线圈将编码信号以调频信号的形式传入位于皮下的植入体的接收/刺激器。Nucleus 3系统的言语处理器包括:ESPrit 3G耳背式言语处理器SPrint大功率体佩式言语处理器。
2. 人工耳蜗植入体:人工耳蜗植入体将适量的电能传至耳蜗内部电极系列,沿着在序列上分布的电极刺激耳蜗内的残余听神经纤维。电声信息沿听觉通路传至大脑进行编译。
3. 言语编码策略:言语编码策略控制着对环境声音及言语的数字化处理。不同的编码策略所侧重的音调、响度和时相线索亦不同。人工耳蜗植入者对声音质量的倾向性有所不同,并且在使用根据他们个人需求设计出的言语编码策略时,其言语感知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提高。
人工耳蜗-原理
耳聋根据其程度可分为轻度聋、中度聋、重度聋和全聋。根据类型又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型耳聋。传导性耳聋可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除突发性耳聋外)则用药物或手术方法均没有效果。治疗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通常采用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来恢复其听觉功能。助听器的作用是将声音的音量放大,利用患者残余的听力使他们听到外界声音。对于没有残余听力的全聋患者则没有多大帮助。
研究表明,多数全聋患者的病变主要位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部分,而听神经多是完好的。人工耳蜗利用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可使患者重获听觉,这是助听器无法做到的。由于人工耳蜗是利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因此植入者听到的不是自然声,而是一种畸变的声音(像听机器人说话),需要经过言语训练才能理解别人讲话。人工耳蜗的效果与体外携带的言语处理器的编码方案有关,应用的多通道电极能够传递多种频率信息并选择性地刺激不同组的听神经纤维,可传递较多的语言信息。
人工耳蜗-植入
植入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是指患有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人,通过利用一个内耳的替代装置——人工耳蜗,使其听力接近正常,并经过训练,达到语言交流目的的矫治方法。这是一种已获得国际认可的医学界的高新科学技术。
人工耳蜗由耳内和耳外两部分组成,耳内部分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到耳蜗及头部的肌肉和颅骨之间。手术时间通常需要2—3小时。术后伤口愈合的时间需要7—10天。术后伤口愈合一个月后,病人要回到医院接受外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专业医师及听力学专家们会启动语言处理器内的电脑程序,根据病人对声音的适应程度进行言语处理器中的程序调试,使病人听到的声音更舒适。由于病人对植入后听到的声音需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所以需要定期到医院来进行言语处理器的调试。与此同时,病人还要进行听力及言语的康复训练。对于语后聋的病人,训练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对于语前聋的病人则需要2—3年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人工耳蜗-适合人群
百名失聪儿童植入人工耳蜗
根据是否会说话,可将耳聋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
语前聋是指会说话前已发生的耳聋,因此失去了学习说话的机会。对于语前聋患者除需要恢复听觉外,还要进行语言学习。一般要求植入年龄在17岁以下,但最佳年龄为8岁以下,因为5至8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超过8岁学习语言相对比较困难。
语后聋患者不需要进行语言训练,70岁以下均适合植入。
除年龄因素外,患者应为双耳深度聋或全聋——即无法借助助听器听懂讲话,没有外耳、中耳疾病及全身性严重疾患,还应具备稳定的心理,对手术效果有正确认识并能长期坚持语言听觉训练。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当无法借助助听器时,应尽快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一般来说,听力丧失时间越短手术后效果越好。时间拖久了,听觉神经退变加重,将会增加语言训练难度,影响效果。
人工耳蜗-禁忌症
人工耳蜗是通过电刺激听神经而使病人感知声音,主要适合耳蜗性聋,而不适合蜗后性聋;听力损失的程度为重度和极重度聋。
1.耳蜗及听神经因素:从影像学角度认为,人工耳蜗植人手术的相对禁忌症应该为耳蜗完全缺失和内听道严重狭窄。一般认为内听道直径不足2mm时是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症,这是因为内听道内缺乏听神经和前庭神经。
2.中耳感染因素:对于化脓性中耳炎病人,植入电极会把感染灶带人内耳,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要植人人工耳蜗,首先要将中耳炎病灶彻底清除。因此,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期是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症之一。
3.耳蜗骨折:耳蜗骨折很可能损伤前庭耳蜗神经,使人工耳蜗植入无效。因此,耳蜗骨折导致听神经损害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禁忌症。
4.精神病:电刺激可能会刺激大脑皮层,因此精神病是人工耳蜗植人手术的禁忌症。
5.其它外科常规手术禁忌症:如患其它外科常规手术禁忌症,也不考虑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评估
在整个人工耳蜗植入活动过程中,术前患者的选择和评估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从医学、听力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和决定患者是否适合实施人工耳蜗植人手术。
(一)医学与影像学评估:通过术前的医学评估,可以确定患者目前的身体情况是否可以手术等。术后病人定期检查,以便观察是否有继发其它耳科疾病的可能。术前影像学评估也是术前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耳蜗发育和结构进行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MRl),了解耳蜗结构发育的完整性以及有无畸形,为选择合适手术方案或手术侧别提供依据。
(二) 电生理评估:电生理检查可以验证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尤其对幼儿患者十分有益,并且可以排除功能性耳聋存在的可能。
(三) 听力学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主要目的是,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私类型,常规应包括裸耳电测听、声阻抗、声反射、耳声发射和脑干诱发电位等。
人工耳蜗-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语言训练阶段。
(一)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响,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以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察觉、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察觉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家长开始注意小儿对环境中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测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方位等,以后逐渐过渡到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所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即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二) 词汇的积累阶段: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语言含义。
(三) 语言训练阶段: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