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萨它尔
拼音:sà tā ěr
基本解释
拼音:sà tā ěr
萨它尔,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史籍称塞他尔,历史悠久,外形与弹布尔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律吕正义后编》:“司二弦一人,回名塞他尔”。
历史发展
历史较为悠久,据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记载,早在十四、十五世纪时,维吾尔族民间已经出现这种乐器,并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后来逐渐传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其为塞他尔。《清史稿》(卷一一)载:“塞他尔,形如匕,丝弦二,钢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圆,柄有线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轴绾弦,柄端二轴绾丝弦。……以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这一记载与后来的萨它尔已有很大区别。20世纪50年代,萨它尔又流传到哈萨克族人民聚居的边城伊宁。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为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形制结构
民间传统的萨它尔,形制和维吾尔族弹弦乐器[级鸞浅O嗨疲夤巯褚恢Сけ埃ㄌ逵蒙D局谱鳎�130厘米~148厘米(图)。共鸣箱呈瓢形,系用一整块桑木挖凿出腹腔后,其上蒙以桑木薄板而成,面板上部开有出音孔。琴杆较长,呈半圆形柱状体,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正面和左侧设有九至十七个T形弦钮,下设山口。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其上缠有十八个丝弦品位,有的还在面板上设有高音品位。面板下部中央置有木制长桥形琴马。张有九至十七条金属弦,其中右侧第一条外弦为主奏弦,使用铜弦,其余均为钢丝共鸣弦,弦的下端系于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张以马尾弓毛,与小提琴弓近似。?
现存状况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支[u吾尔族[/萨它尔,全长139厘米。共鸣箱瓢形,用一块桑木挖制而成,蒙以桑木薄板为面,琴箱长39厘米、最宽处16.5厘米、最厚处15厘米,面板上方开有四个圆形小音孔、呈菱形排列。琴杆桑木制,长100厘米,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设有十三个T形弦钮(正五左八),正面弦钮下方设有山口。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中、下部缠有十六个牛筋弦品。面板下方置硬木制长桥形琴马,张十三条金属弦。此琴制于1958年,工艺较为精细,琴箱背板上镶嵌有黑白相间的骨制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棕色油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赠予的藏品。已被载入《[u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方法
演奏时,奏者多席地盘腿而坐、将琴箱竖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主奏弦。共鸣弦不拉奏,只起音响共鸣作用,以增强音量和丰富音色。由于琴杆较长,音位较宽,左手常以食指为主,兼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小指使用较少,尤其食指在演奏中起着主要作用,无论是级进还是跳进的旋律,都习惯于食指按弦。萨它尔是维吾尔族民间艺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主唱者自拉自唱,所以主奏弦的定弦也多随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喀什、莎车和伊宁等地,主奏弦多定弦为c或d,音域c—c2或d—d2 。共鸣弦定弦为:G、c、d、e、g、a、c1、d1、e1、g1、a1、c2或c、d、e、g、a、c1、d1、e1、g1、a1、c?2、d?2。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弓、指法技巧较为丰富,常用的弓法有连弓、分弓、长弓、短弓、顿弓、跳弓和碎弓等;指法有揉音、擞音、打音和滑音等。在维吾尔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萨它尔已成为离不开的拉弦 乐器。独奏曲有《拉克木卡姆太孜迈尔乎里》等。著名演奏家有吐尔地阿洪、乌买尔阿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