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世界粮食日

拼音:shì jiè liáng shí rì

基本解释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详细解释



 纪念日由来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主旨与目的

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为此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

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

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活条件的决定和活动;

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

联合国致辞

在危机时刻实现粮食安全(2009年10月16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粮食和营养安全是过上体面生活、获得良好教育以及甚至是实现所有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在过去两年里,粮食价格动荡、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冲突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获得生活、工作和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粮食,人数增加幅度非常大,令人无法接受。在人类历史上,饥民人口首次超过了十亿。

在整个发展中世界,粮食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我们必须对饥民的需要作出反应,首先,我们必须保证提供充分的政治和财政支持,以便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在危机时刻实现粮食安全”是今年世界粮食日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电视粮食集资运动的主题。该主题强调的是,必须作出更大努力,尊重穷人和饥民的人格尊严,向那些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男女人士提供支助。

第二,我们必须在粮食生产和分配方面投资。去年,我设立了全球粮食安全危机高级别工作队。该工作队的《综合行动框架》概述了一项战略,通过该战略,可建立安全网,向小农户提供援助,并且可以从较长远的角度促进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强农业抗灾能力,支持建立社会保护制度,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进行公平贸易。

各国正在进行动员,以便采取行动。7月,26个国家和14个多边组织商定,将在阿奎拉粮食安全倡议框架下共同努力。下个月,世界粮食安全问题首脑会议将在罗马举行,这次会议将再次提供机会,可重点制定由国家牵头的区域战略,建立国家一级的伙伴关系,增加援助。

必须作出多边承诺,发挥创造力,展现领导能力,以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各项挑战。在这个危机时刻,我鼓励所有国家执行协调和全面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建立有效社会保护制度,使弱者、特别是使妇女和儿童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粮食,实现营养安全,确保其福祉。

纪念日意义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不仅动植物,而且农作物的品种也在日益减少。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的农作物,而现在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的边缘。随着农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全世界粮食供应正变得日益脆弱。

自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将超过生活资料生产的观点之后,人们对他的预言持不同观点。1968年,保罗.爱赫利奇发表了《人口炸弹》;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两部著作都进一步表示担心说,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将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对这种观点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人不仅仅消费,而且还能生产出比消费多得多的东西。70年代末,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来斯特.布朗争辩说,世界各地的农场主和农民已经用尽了能够提高产量的办法,但稻谷和小麦的产量正开始下降。在亚洲的其它地区,水稻研究人员20多年来也未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2009年,世界人口正以每年9100万的速度增长,地球提供给人们“足够”粮食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许多人正以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研究。基于人们对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的认识和了解,以及过度追求粮食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对于举办“世界粮食日”活动都很重视。有的国家首脑在这一天发表演讲,有的国家举行纪念会或发表纪念文章,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发表粮食和农业科研成果,举办科学讨论会等,以提高人们对粮食以及粮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到温饱水平,2004年总产量9380亿斤,消费量9978亿斤,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开展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宣传教育活动,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粮食局确定今年“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为“粮食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每一位市民要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自觉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抵制和反对浪费粮食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历年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

此段时期主要注重农业、农村发展。

1981年 粮食第一

1982年 粮食第一

1983年 粮食安全

1984年 妇女参与农业

1985年 乡村贫困

1986年 渔民和渔业社区

1987年 小农

1988年 乡村青年

1989年 粮食与环境

20世纪90年代

此段时期主要注重粮食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1990年 为未来备粮

1991年 生命之树

1992年 粮食与营养

1993年 收获自然多样性

1994年 生命之水

1995年 人皆有食

1996年 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

1997年 投资粮食安全

1998年 妇女养供世界

1999年 青年消除饥饿

21世纪

此段时期注重在保护环境减少粮食产量背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

2000年 没有饥饿的千年

2001年 消除饥饿,减少贫困

2002年 水:粮食安

2008年世界粮食日海报全之源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

2005年 农业与跨文化对话

2006年 投资农业促进粮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2007年 食物权

2008年 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2009年 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

2010年 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09年粮食日

主题确定原因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5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1946年的“第一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5~1939年的70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90%)为对象,按“每天平均摄取热量低于2250卡界定营养不良,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人口的大约半数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52年的“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总的营养水平比战前降低,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区均未达到基准水平。1963年的“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以1957~1959年的8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77年的第四次世界粮食调查统计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数据,调查范围扩大到162个国家。结论是全世界有4.55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4都属于这个范围,尤其是儿童和妇女的营养不良更加严重。从世界性粮食情况恶化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警告。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199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确定为“同饥饿与营养不良作斗争”,1997年定为“投资粮食安全”,目的是动员世界力量,增加农业投入,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基于人们对全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的认识和了解,以及过度追求粮食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对于举办“世界粮食日”的活动都很重视。有的国家首脑在这一天发表演讲,有的国家举行纪念会和发表纪念文章,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发表粮食和农业科研成果,举办科学讨论会等,以提高人们对粮食和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粮食及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2009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确定为“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它强调了目前全球10.2亿人营养不良的严重困境以及在当前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帮助饥饿人口的必要性。

粮食生产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二战以来,每37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倍,再加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粮食供应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1955-1985年间,世界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但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5%。这些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粮食增产不仅仅由于耕地的增加,更多的是通过对土地的过分使用实现的;二是由于对耕地的过分使用,造成了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等,最后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耕地。

土地的肥力主要是通过土地间歇休闲以再生养分来维持的。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休耕地的面积必须缩减,久而久之使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甚至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增加土地肥力,施用大量无几化肥是当今世界粮食增产的只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却被人们所忽视。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的化肥,都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各种农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50%。过剩的化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很大的威胁。

1、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引起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自然过程,但化肥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污染地下水。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中的水流移动,或透过土层进入地下水。

2、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过量而单纯地施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或碱化;另外,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有的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例如,施用磷肥不可避免地给土壤带来镉、锶、氟、铀、镭、钍等有害物质。施用磷肥过多,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十甚至上百倍。有些化肥中还含有有机污染物,如氨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酚,特别是用炼焦厂废气生产的氨水,含酚类超过千分之一,施用后造成土壤酚污染。

3、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化肥对大气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 N2O 所造成的。氮氧化物气体进入大气使大气质量变坏。特别是氧化二氮气体在对流层内稳定,可上升至同温层,在光化学作用下,与臭氧发生双重反应:

N2O + O3-->NO + O2

NO + 02-->NO2 + O2

该反应消耗臭氧,破坏臭氧层。有人推测,到2000年时,臭氧将应氮肥的施用而减少2%。

4、近海生物受到化肥威胁

大量化肥的流失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已成为海洋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赤潮的发生,使海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类、贝类中毒或死亡。

5、化肥也会危害森林

最近西欧不少国家发现,一些远离工业区和交通干线的农业种植区内,大量树木不断死亡。调查证实,使用的大量氮肥释放出的刺激性氨气,是除酸雨之外造成森林死亡的的另一个“祸首”。

氨气被植物叶片吸收后就会形成碱性的氨离子,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干扰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损伤植物叶片细胞,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轻者植物叶片受氨气的熏灼伤害,重者出现“氨中毒”和大面积叶片枯死。氨气与氮氧化物共存是,二者对植物的损害具有协同效应,毒性更为强烈。

6、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农药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如果不使用农药,全世界粮食总收成的一半,将会被各种病、虫、草害所吞嚼。使用了农药,却只挽回15%左右的损失。农药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给环境带来污染和危害的一面。

目前,世界上农药的品种约有500种以上。随着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结果往往是害虫、益虫一起消灭,而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后只好不断加大药量。真正作用与农业害虫的农药仅有10-30%左右,进入大气、水体的部分约为20-30%,残留在土壤中的约有50-60%。

大量使用农药,或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能够使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连续使用农药还会杀死益虫、益鸟。所以,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农业病虫害问题,相反还会使许多原来危害不大或不难防治的虫害变得不易防治。这样就有可能使农药用量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将逐渐加重。

7、农业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农业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灌溉的负面影响。农业灌溉加速了水冲蚀,致使土壤板结,盐碱化。

8、农业灌溉对水环境的影响

灌溉水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淋溶,将夹带泥土颗粒、矿物质、碱分和盐分、细菌、病毒、农药和化肥、还有灌区周围的生活污水等,经排水渠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污染地表水,增加水的矿化度、混浊度、影响水的气味、PH值、温度、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灌溉水经土壤入渗后也会使地下水受污染。

9、灌溉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由于灌溉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而地下水的补给又很缓慢,深层地下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大量机井报废,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人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绞尽了脑汁。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了粮食增产。然而却又引发了称之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目前所用的塑料薄膜,大多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中极难分解。在土壤中的残膜碎片,可存在400年之久。太多的残膜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及肥力。

一切办法想尽之后,为了得到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人们不断烧垦森林,开辟耕地和牧场。世界上大约有2亿公顷森林被开垦为耕地,大约3亿以上的人以此为生。由森林支撑的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纪念活动安排

日期 活动 地点 时间 10月12日 星期一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