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世界自然基金会
拼音:shì jiè zì rán jī jīn huì
基本解释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旧称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在更名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于1961年9月11日成立于瑞士小镇莫尔各斯(Morges),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朱立安·赫胥黎先生。其基本目标是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一小时”的发起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在全球拥有520万支持者以及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从1961年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约12000个环保项目。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一个由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八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发展至今,共拥有80多名员工,项目领域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截止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共资助中国开展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投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WWF致力于:
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徽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徽标主题是一只大熊猫,其实这只可爱的大熊猫有真实原型,名字叫“姬姬”,是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于1958年以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以及河马、斑马等,与北京动物园换得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后来生活在伦敦动物园。
详细解释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历史
六十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阶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也曾帮助建立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60年,赫胥黎前往东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回到伦敦后,赫胥黎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国公众。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类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野生物种在20年内就会毁灭殆尽。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国引起轰动,公众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赫胥黎收到许多公众的来信,其中包括一位名为维克多·斯托兰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创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筹集保护自然的资金,但斯托兰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亲自创办这样的组织。赫胥黎于是与英国自然保护组织总干事鸟类学家马克斯·尼科尔森取得联系。
1961年,尼科尔森召集了一批科学家和公共关系专家,均赞同成立斯托兰所建议的基金会。由于新成立的基金会计划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携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总部迁到瑞士日内瓦湖北岸莫尔日的一个小镇,他们决定将基金会的总部设立于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十分欢迎。在双方合作协议书上这样写到:“我们将共同努力,去唤起公众的意识,让世界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为慈善团体登记注册。世界自然基金会第一个国家计划于1961年11月23日在英国建立,爱丁堡公爵担任主席。12月1日,美国也继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机构,接着是瑞士。
196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印度阿萨姆邦上西隆高原地区的佩济先生资助131美元,以保证其能够前往卡奇沼泽地区去调查印度野驴的现有数目。佩济找到了870只。到1975年,这种野驴的数目降到了400只,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该地区设立了野驴保护区,到八十年代中期,野驴的数目已超过2000只。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西班牙政府联手购买了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带,并建立了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
七十年代
从创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就认识到人们为该组织捐款因为他们想为自然保护直接做些贡献。人们不希望自己的捐款被用在机构管理上
1970年,荷兰伯恩哈特王子(后来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的主席)为该组织建立了一个牢固而独立的经济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设立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被称为“1001:自然信用基金”。为此一千零一个人每人捐款1万美元。从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便可以用这个款项的利息作为机构管理的开支。因此当197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印度政府开展拯救老虎计划时,公众得到保证他们的捐款将直接被用来拯救这种被看作神圣但却面临灭绝的老虎。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为此建立了实施六年老虎保护计划的专门机构,并设立九个老虎保护区。随后印度又增加了六个保护区,尼泊尔增加了三个,孟加拉国一个。
两年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了保护热带雨林的活动。该组织筹集资金并帮助中非、西非、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几十个热带雨林建立起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1976年,另一项“海洋必须活着”的保护海洋计划展开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为鲸、海豚、海豹这些海洋动物设立了海洋保护区,并看护海龟的繁殖地。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开展了“拯救犀牛”的运动,他们很快筹集了一百多万美元的款项来对付犀牛偷猎活动。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动植物以及诸如象牙、犀牛角的买卖活动使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创建了一个控制野生动物交易的机构。这个名为TRAFFIC(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的组织是于1976年在英国首先设立的。1979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了一处现代化的办公楼,它位于日内瓦和络桑中间地带,日内瓦湖畔的格朗。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已从一个关心濒危动物和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生态团体发展成为一个关注所有自然保护问题的世界性组织。有些组织者已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将发展与保护联系起来
八十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这项由联合国秘书长签署的战略在世界34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展开。它意味着人类走向自然保护的新步骤,并显示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从这一战略的开始,5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出各自的国家战略。一个通俗的版本《如何拯救我们的世界》也已用多种语言发表出来。1981年,当爱丁堡公爵代替约翰·劳通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时,该组织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一百万长期支持者。1983年,随着自然保护邮票收集活动的展开,捐款数额迅速增加。
1985年,该组织促使国际社会延缓捕鲸行动,并争取在南极洲为鲸鱼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域。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它原有的名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无法再反映该组织的活动范围。于是该组织将名称改为现在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以表示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分支机构仍然沿用旧名。
九十年代
从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重新制定了其战略计划。扩大之后的战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保护的主题,并将组织的工作归划为三个独立的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对自然资源和持续发展利用的观念、以及减少浪费行消费和污染。九十年代的战略还减少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导化,以增加与当地居民的合作
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功地开展了限制象牙交易的国际活动。1992年,它与其他组织共同促使各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对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化和气候公约。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时还与其他各民间环保团体保持着联系。它尤其重视与当地居民合作,解决各地迫切的自然保护问题。
在赞比亚卡富埃平原地区,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当地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地居民接受训练成为保护野生沼泽羚羊的一支力量,他们看护并报告这种不断锐减的羚羊的数量,由于当地居民保护措施得力,羚羊的数目如今不断增多,并可以通过捕猎淘汰一些弱者。通过向打猎爱好者收取的费用又重新用于社区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上。[2]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
1979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协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成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六人委员会,三名成员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另外三人来自新组建的中国环境科学协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联系。它在中国开始了重点优先项目,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熊猫的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因此成为在中国开展实地工作的第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
1980年 美国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邀请来到中国开展熊猫研究。
1985-1988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大熊猫以及其栖息地的调查。根据这一调查,大约有1000只大熊猫在野外栖息。
1992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计划新建14个新的熊猫保护区,提高原有的13个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创建15个生态走廊促进不同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等到这个计划结束,60%的熊猫栖息地将得到保护。
1989-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了一系列的熊猫保护工作,包括培训,巡护和科研设备提供等,支持建立卧龙熊猫繁育中心,支持卧龙保护区五一棚区域的每月监测工作等。
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降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1996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教育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使人口对于资源的需求不会造成对于环境的破坏;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森林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森林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以提供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成立;TRAFFIC开始在中国开展与野生动植物贸易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1997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开始平武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强调在保护项目中考虑当地社区发展,以实现如何缓解熊猫与人之间的冲突;“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在中国发起。该项目旨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中小学课程中。
1996-2000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平武培训了300多名自然保护员工和当地政府官员,培训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测、反盗猎及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等。
1998年 四川省林业厅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岷山区域的11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
1999年 第三次全国熊猫调查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了技术与资金支持;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旨在通过白马雪山和香格里拉地区可持续社区的建设,与当地群众共同努力恢复和弘扬藏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推动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00年 中国新的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节约大量电力资源,防止低于 最低能效标准的空调器在市场上销售。
2001年 开展2001湿地使者行动,主题为“把知识带回家乡”,10个高校环保社团到长江项目示范点接受培训后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宣传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区域-秦岭山脉开始实施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森林认证工作组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制定中国的森林认证政策;TRAFFIC中国项目成立;600多只天鹅返回青山垸越冬;西畔山洲替代产业初现成果,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2002年 14块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全球第71份献给地球的礼物,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份“礼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陕西省林业厅签署协议,新建13个自然保护区及5条生态走廊。该项目旨在将秦岭区域破碎的熊猫种群重新联系起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四川大熊猫保护通讯创办,成为四川省各熊猫保护区间的一个有效交流平台;中国国有林首次获得FSC认证,共计420,000公顷;包括长江项目在内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新启动的长江项目主要工作区域在湖北,目标是恢复沿岸湖泊与长江的联系。
200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正式在北京启动并举行首次工作会议,计划在未来的二年里给中央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如何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书;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项目的推动下,陕西省政府批准新建5个熊猫自然保护区和5条生态走廊,使秦岭的熊猫保护区域超过15万公顷。这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确认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岷山的17个熊猫保护区都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国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该指南是中国教育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密切合作完成的。它的颁布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融入中国50万所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中;TRAFFIC成立传统中医药咨询专家组。专家组的建立旨在为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2004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首次长江中下游水鸟普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目前有1596只野生大熊猫;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旨在通过白马雪山和香格里拉地区可持续社区的建设,与当地群众共同努力恢复和弘扬藏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推动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森林和贸易网络的一部分,中国森林和贸易网络也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该网络旨在促进承诺负责任的森林经营单位和购买林产品公司之间的市场联系;9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0个;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创建的 “长江论坛”在武汉启动。来自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交通部、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长江干流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层代表首次共聚一堂,共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大计。[3]
相关资料
·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之时,适逢大熊猫“熙熙”来到英国的伦敦动物园访问。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们一致赞同将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大熊猫便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标志。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始人认为,组织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各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于是该组织展开了国家计划项目,在各国所筹集的基金的三分之二转交给瑞士莫尔日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以此来开展国际间的项目活动,其余的则归各国分支机构支配。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起初的三年里,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各种生态保护项目筹集并捐助了大约一百九十万美元,其中大多数是由个人捐赠的。例如,在英国《每日镜报》上登载的一篇关于这个组织的文章,使得英国公众在一个星期内就捐款达6万英镑。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多数资助项目都比较小。世界自然基金会早期还为肯尼亚马萨马拉禁猎区提供了一个推土机和旋转割草机;资助哥斯达黎加对白蝴蝶猴的调查;帮助国际鸟类组织韩国分会主席金教授参加在纽约的国际会议和在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国家公园大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对诸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组织这样的国际性组织捐赠资金的数目都比较大,它同时也资助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开展的一些活动。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仍在支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态保护工程,并帮助厄瓜多尔政府建立了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以控制新的物种对岛上原有物种的侵害,同时建立了研究、训练和教育计划。加拉帕戈斯群岛可以作为生态旅游与科研、保护和谐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的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是西班牙帝鹰和山猫最后一片生存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支持着这片湿地的保护,并强烈反对给沼泽地进行排水,用来灌溉海岸农田和扩大旅游设施的建议。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已发展成为跨越五大洲,拥有15个分支机构的网络团体。它在说服各国政府保护物种,加强控制野生动植物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作为一个各国政府愿意与之合作的民间团体的形象表明,这个组织在为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中所施加的影响和力量恰当分寸。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各国政府的和善关系使其能够开展“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在此交易中,许多国家的债务款项被转而用来作为该国自然保护活动的资金。这种"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其中包括厄瓜多尔、菲律宾、波兰、赞比亚。
·1986年,作为该组织2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了世界五大宗教的领袖来到意大利的历史名城阿西西进行为期两天的聚首。之后,宗教领袖们宣布自然保护是他们各自信仰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导致了一个国际保护网络的建立,包括七个宗教在内。通过这一网络,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宗教团体一起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认识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无论是与政府还是其他环保团体、当地社区或成百万计的人们,他们在经费和道义上的支持使得世界自然基金会能够成功地在全世界开展自然保护活动。
·个人捐款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每年个人捐款占其经费总数的60%。[4]
政策项目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环保组织,WWF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近年来WWF也开始拓展其传统的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的政策领域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简称为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也承担WWF全球网络之间与中国相关的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与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WWF在2007年北京年会上发布的有关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两大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和关注,注重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政策项目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进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WWF中国项目办公室“五年保护发展计划(2005~2010年)”,为应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着力于以下三个主要方向:即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和贸易、投资与金融(是对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补充,目的在于“绿化”供应链环节。此外,政策项目也承担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联系和合作事宜。
近期开展的政策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等方面。
推动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2007年4月,WWF发布了《重新思考中国境外投资》报告。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方、产品和服务生产制造方以及消费方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向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减少中美与中欧之间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内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性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对自然资源(比如木材)投资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并协调全球网络资源,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推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WWF期望与相关的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上公认的环保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推广。WWF正在与国内重要的银行合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趋势,探讨引入可持续的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WWF(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总部位于美国的环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负责研究和分析工作。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