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世博经济

拼音:shì bó jīng jì

基本解释

 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有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经济产出效益是北京奥运会的3.49倍。

详细解释



 组成部分

世博经济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会展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

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世博会资源的市场开发、投融资改革的各项内容等.

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规律及特征

上海世博会会馆

多元性

从参与世博经济的对象看,不仅举办城市本身参与其中,而且周边区域和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

阶段性

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在迅猛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

带动性

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非均衡性

世博会对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推动次之,而对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

长效性

世博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会后延续5~10年,其收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影响

上海世博会会馆

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家、特别是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历史上,世博会提高了许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诺克斯威尔、新奥尔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跃成为著名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大阪世博会:日本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持。财政规模的猛增显然与世博会建设投资和世博会的举办有直接关系。

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还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给予1059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财政支出的带动效应明显,估计最后在整个日本产生的派生生产收入为15600亿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为73.3万亿日元,世博会的全国GDP效应约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各公司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大阪世博会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业人口比率分别达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长14个百分点。大阪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就业率一直上升,举办的1970年比申办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业比重增长16个百分点,而此后10多年一直稳定在60%左右。

汉诺威世博会: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39699.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0.26%。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2000年世博会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萨克森州的世博会世界项目以及参观者与展会工作人员的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一共产生了112亿德国马克的原发推动。这种需求推动在国内带来的增加值为134亿德国马克,而且为德国提供了10万个工作机会(包括管理、直接参与、经营、安全保卫、文化娱乐等方面)。

此外,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仅仅用展出期间的短期利益来衡量。例如,下萨克森州州长加布里埃尔认为,德国世博会项目的财政赤字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因为,“世博会将会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投资、就业、城市发展、市政建设方面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确实如此,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效应巨大,到2000年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1891.8亿欧元。

其他世博会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0.75%,当年日本GDP为320.4万亿日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27.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0.72%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1.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5.7亿加元和1.7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6.3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13.4亿加元。

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世博园区内的许多建筑是传世名作,其中一些成为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如最早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留下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艾菲尔铁塔,以后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举办的世博会,又留下了亚历山大三世桥、夏乐宫、巴黎工业宫、国民广场、奥德赛宫,以及塞纳河边一系列标志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

同时,因举办世博会导致的大量的投资,也极大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城市经济的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博会也是改善举办城市环境、增强活力、提供更适宜人类居住条件的大好时机。1967年加拿大政府为筹办197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铁系统,扩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网,改建了圣劳伦斯河边745公顷的废地,使该市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统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会全面改善了市内街道、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环境;温哥华1986年世博会改造了海岸外观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会展中心、游艇码头等建筑群,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馆”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南岸公园,占地16公顷,形成了四大风景区;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原先废弃的场地被改造成为集游乐和展示为一体的万国公园、政府办公中心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1.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该地第三产业发展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快于整个德国第三产业同期的发展,超出达2.9个百分点。通过世博会,汉诺威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城”。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促进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5所示,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在整个州的GDP中份额得以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个百分点。

2 . 高科技产业趁势起飞

有很多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在产业调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趁势发展了高科技产业。例如:韩国大田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环保科技、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会结束后,在原来的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韩国化学研究所、韩国标准研究所、韩国能源研究所、韩国机械研究所和韩国通讯研究所等100多家机构,形成了韩国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大德科学园区”,大田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结束后,原来完好的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建立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塞维利亚科技园区”现已成为拥有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包括塞维利亚大学的工程学院)、近万名科技从业人员的著名科技园区,总营业额在2001年接近10亿欧元。

3. 强化周边经济合作

1970年大阪世博会促进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带,带动了关西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形成的经济带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预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场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区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和以后年份都有长足增长,尤其是1965~1970年时期增长尤为迅速。京阪神地区客流量从55.8亿上升到75.6亿,大阪市客流量从32.7亿上升到41.4亿。京阪神地区区域性客流量的增幅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个百分点。

从世博会带动的收入来看,大阪世博会在全日本产生了15600亿日元收入和5700亿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占了2000亿和700亿日元,即12.8%和12.3%,分别约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边地区。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个亚洲庞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背景,开展贸易活动,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区域合作为大阪地区以后从原先的重工业产业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金融服务、环保和中介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同样,为举办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西班牙建设了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火车,促进了发达的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了落后的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证明,世博会给主办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大提前了城市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尤其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升了主办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形象和知名度。

中国世博会

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事,也无疑将是世博会158年历史上创造最多“之最”的一届———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主办的世博会,目前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全球来上海参观的游客将超过7000万人……

经济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作为跟踪世博会经济研究多年的专业机构,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其中重点就包括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日前该院院长陈信康教授表示,根据研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将达到794.77亿元人民币,其中“增量消费”468.64亿元人民币。

陈信康表示,旅游产出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世博会举办过程中最直观的收益。“根据联合国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1名参观者对当地的12个产业有推动作用,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再加上了零售业,这样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饮等在内的13个产业都能从世博会中直接得益,增量消费主要来自于此。”陈信康分析说,根据这13个产业的产出效应,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如游客数量达到预计中的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就可以达到468.64亿元人民币。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77亿元人民币。具体来说,世博会游客的购物规模有望达到175亿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世博会本地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0元、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8元、境外游客平均每人消费157元。陈信康认为,这些收入一方面通过缴税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

企业形象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真正的目的是要带动上海和中国的整体实力与形象的提升。世博园里设有专门的企业馆,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馆的建设,向全球展示企业的研发能力、先进理念、企业文化等等,提升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参与世博会,把企业、品牌带到各国观众和各国媒体的镜头下。

周边辐射

世博会不会局限于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而上海世博会不会仅限于上海一地,这已经是不争的共识。说得大点,全中国都将分享世博红利,缩小点范围,长三角区域就是利好集聚的区域。也就是说,世博会在为上海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将推进周边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通过资源集聚,世博影响会全面辐射,长三角的概念将再次得到拓展。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长三角经济圈逐渐成型,我们已经看到世博会筹办以及举办期间,许多活动都会分散到长三角各地举办。可以说,长三角已经切切实实参与到了世博会当中,成为世博的主人翁和直接受益者。拿旅游来说就更明确了。到上海来参观世博会的游客,不可能呆一天就回去,一般都会逗留三到四天,其中很大部分客流就会扩散到长三角其他城市。如果策划好的话,借助世博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陈信康建议,可以将世博会门票与长三角周边景区的门票实行类似一票通的措施,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集聚与辐射。这种互补、这种一体化,其结果就是双赢。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世博期间国内外拥入长三角的新增游客预计分别约为3300万人和190万人,乘以去年国内外游客来沪人均消费,带动的新增消费将分别超过483亿元和102亿元,而这近600亿元的消费,有多少会溢出上海,涌向周边城市,有人说很少,有人说三分之一,有人说无法预计。但不管怎样,45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总额、长达184天的时间跨度,保守估计7000万的人流量,这一系列庞大的数据都让上海世博会这块经济蛋糕看起来格外诱人。而旅游业会是这场盛宴的最大赢家。上海世博+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这样的组合看起来非常完美。

意义

城市·未来馆

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表明,一届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将具有整体效应、后续效应,将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

第一,世博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整体效应,特别在经济大转折期。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主题为“进步的一个世纪”,提升了美国人信心和百年期盼。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人类的进步和和谐”,参观者多达6421万人次,极大提升了日本国民的自豪感,对于日本关西经济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世博会有显著的后续效应,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投资效应和展期需求效应,持续时间至少有10到15年,甚至长达数十年。后续效应的发挥,得益于世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发挥,以及世博会对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19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举办世博会,新机场客流接待能力从原100万人上升到400万人,酒店床位从8000个增加到22000个,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德国汉诺威曾经承办过两届世博会,世博会使得汉诺威成为世界会展名城。该城市拥有世界著名的品牌展览会,国际闻名的展览公司,以及国际一流的展览设施和服务。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贸易、金融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第三,世博会是广泛的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将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广泛的国际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世博形成的志愿者精神。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在提高年青一代的环保意识和唤起环保行动获得了极大成功。世博会也会留下宝贵物质财富,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载入了城市发展史册,现在是巴黎城市地标之一。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