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水下考古

拼音:shuǐ xià kǎo gǔ

基本解释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详细解释



 理论体系界定

考古学属于历史科学的一部分,但又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历史科学。与历史科学以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相比,考古学中实物资料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实现这些成果的科学手段有以下四步:调查、挖掘、报告数据和研究分析。

历史上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变,一些位于水边的居址、港口、墓葬等沉没于水中;在一些古代航线下,还保存有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工作中使用大量专门技术,以解决水下作业的难题。20世纪初已有水下考古调查,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潜水技术和装备获得发展,水下考古学才得以建立。同时,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更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潜水工程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

水下考古技术

在技术方面,水下考古队员,都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一些队员曾赴菲律宾培训,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这将我国水下考古的领域又拓宽了30米,在国际上属于较先进的水平。除此以外,由于中国沿海污染严重,能见度极低,通常只有半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与国外相比,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具备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在设备方面,目前我国水下考古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价值三百万的多波束水下声纳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

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水下考古发展史

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但在潜水技术发展起来前,这个梦想终难实现。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水中呼吸器,人们在水下才有了较多的自由,获得了进行水下考古的基本条件。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我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水下考古现状

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大概有20年的历史,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在人员方面,由国家文物局已经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举办了五期培训班,培养了八十余位水下考古队员。其中一些队员因为走上领导岗位,或因身体原因已经退出工作一线,目前仍活跃在水下考古领域的队员仍有五十余位。这五期培训班的具体情况如下:

序列 培训时间 培训人数 培训地点

第一期 1989年至1990年 11人 山东青岛

第二期 1998年至1999年 21人 浙江宁波 福建定海

第三期 2005年 19人 广东阳江 福建平潭

第四期 2007年 13人 广东阳江 山东青岛

第五期 2009年 20人 广东阳江 福建平潭

这些队员来自全国沿海各省市的文物系统,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有水下考古工作时集合到一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统一组织。

在技术方面,水下考古队员,都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一些队员曾赴菲律宾培训,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这将我国水下考古的领域又拓宽了30米,在国际上属于较先进的水平。除此以外,由于中国沿海污染严重,能见度极低,通常只有半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与国外相比,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具备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在设备方面,目前我国水下考古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价值三百万的多波束水下声纳探测仪具有很精确的海底成像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

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宋元海战水下考古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绥中水下考古

在辽宁绥中,水下考古队发现一艘700多年前满载元代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经鉴定,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生产销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抚仙湖水下考古

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对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也是中国目前第一次进行水下现场直播.直播节目结束后,抚仙湖引起了人们更多的猜测.有人说抚仙湖水下是一座古城,有人说是古村,有人说什么也不是,而抚仙湖水下发现"第一人"耿卫却说:水下的东西精彩着呢!他还说他发现了水下古城的城门,还有人面浮雕……

南海一号考古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

预计2009年7月完工。

南海沉船不少于2000艘

在打捞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时刻,又传来发现“南海Ⅱ号”的消息。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推测:南海古沉船不少于2000艘。

6月9日,在明代沉船“南海Ⅱ号”抢救性保护情况汇报会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透露出一个惊人信息:南澳县附近海域很可能还沉睡着其他古船。

魏峻告诉记者,200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粤东、粤西展开沿海古沉船调查,对广东沿海沉船情况有了大致把握。南海海域星罗棋布般散落着不少古代沉船。2005年,汕头市南澳岛附近有渔民在海上打捞出一批铜钱和宋元瓷器,省考古所专家大都认为,南澳海域的沉船不止“南海Ⅱ号”一艘。有关专家透露,根据比较清晰的资料显示,南澳海域还掩埋着另一艘清代古船。而据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一项报告,中国南海海域的沉船不少于2000艘。

“整个潮汕地区以前也发现过不少沉船,汕头市澄海一带海域以前清理过红头船遗迹,包括一些保存比较好的,这个海域的沉船应该不止一条。”汕头大学教授隗芾认为,潮汕对外交往从元末明初开始兴起,于清朝中叶达到鼎盛繁荣期的汕头樟林古港,就是当时整个粤东韩江流域重要的海上交通港口。“南海Ⅱ号”的发现,为再现当时潮汕一带繁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提供了“密码”。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