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碳中和

拼音:tàn zhōng hé

基本解释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透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获选新牛津美语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汇,主要原因在於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

详细解释



 简介

“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在生活中“碳中和”。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

对碳中和的热议,源于有志之士对全球变暖的深刻担忧。1月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P)在巴黎举行会议。美联社得到的会议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米到0.58米,全球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5摄氏度。

美国《科学》周刊1月份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0.5米到1.4米。

IPCC报告与其他研究的结论有出入,因为起草报告时的情况不一样。科学家们6年前开始研究时,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没有大面积的冰原融化。预测海平面上升高度时,科学家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冰川(不同于冰原)融化导致海水增加与水温升高造成海水体积膨胀。

2002年,南极洲的拉森B冰架断裂,这块面积达325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块”在35天内融化得不见踪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每年流失的冰体积达221立方千米,时下的流失速度是1996年的两倍。

2007年10月欧洲摇滚音乐爱好者举办了一次环保音乐节,他们在活动中推行了折椅环保方法!从而使“碳中和”这一词让更多的人所熟知,碳中立(carbon neutral, or 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中立的(即零)总碳量释放,透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销措施,来达到平衡。各种团体都尝试推广这个用词来指碳减量,这显然不是这个字的原意。这个比较宽松的定义,一般有两个普遍用法:

它可以参考的做法,平衡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燃烧石化燃料,与创造等等能量的再生能源,使该碳排放量补偿,或者仅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最后这是所谓的后碳经济)。

也可以使用它来形容的许多受人批评的,透过付钱,让其他人替它从大气中消弭100% 等量的二氧化碳放量的做法,(请参考碳中立的意思。Carbon-Neutral Is Hip, but Is It Green 纽约时报,发表的2007年4月29日,2007年8月3日刊出)。例如:由植树 -或成立炭基金,应该被导致防止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由购买carbon credit ,通过碳交易。这些做法往往是用在平行,再加上节约能源措施,以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

这样的概念,可能会扩展至用来衡量其他温室气体对照二氧化碳等价经济角度。

作用

“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外来词“碳中和”,自然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达到天人合一,达到万物皆育,达到和谐之境,确实也不容易。为了经济增长,我们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太大;今天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全方位达到“碳中和”,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

“碳中和”涉及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仅凭百姓个人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产导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导致的碳排放更严重、更厉害。如果各级官员、各家企业都能争戴环保和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有认识才会有行动,而且行动要持之不懈。比如两岸包机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减少汽油耗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就说这也是“节能减碳”。可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尚缺“节能减碳”意识。某单位经济条件较好,内部印发的各种“刊物”很多,而且是人手一份,看了就丢甚至不看就丢。一到派发这种内刊,办公室里就响起一片“真浪费”的声音。早已是无纸化办公的时代,这种纯粹“办公”意义的内刊,搁在单位内部网上看看就可以了,实在没必要人手一册;最多一个部门发一本,大家轮流起来“认真学习”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单位有钱,浪费几把没人心疼,不顾环保时代,不想怎样去节省纸张。那些纸,都来自树啊!

森林树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学家说,城里的一棵大树,抵得上五六台空调;不仅带来阴凉,而且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的宝贵。难怪荷兰为了一棵树而大打官司:二战时,14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躲避纳粹抓捕藏进密室,写下感人的《安妮日记》,日记中写到的一棵栗树,几乎是唯一可见的窗外景象,是她赞美大自然的唯一对象,也给幽闭带来自由的无限遐想。如今这“安妮栗树”已150多岁高龄,成了“文化之树”,因病害而老朽,有倾倒之危险,危及了公共安全,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当地为了拯救这棵树,已经花了十几万欧元。法庭发放了砍伐许可证,但在荷兰引发强烈反对,结果官司打了好几回,博弈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管“安妮栗树”的最终命运如何,其国民这样看重和保护一棵树,其精神文化层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吗?

自然多么好:人类排放的碳,靠的是森林树木给吸收。但自然环境最弱势。最可怕的是,人类对环境往往拥有“合法伤害权”。环保作家徐刚说:“中国,你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说得真好。如果不小心翼翼,那么“辉煌”其实是海市蜃楼,无法接近。人类需要精神内守、需要行动外化;有了精神内守“致中和”,才有行动外化“碳中和”。

活动

碳中和活动

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悉尼开始停电一小时,以此警醒世人,全球变暖已经是现实,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英国在阿什顿-海耶斯建立第一个“碳中和”村,激发了英伦三岛上无数环保组织的灵感和热情。

“碳中和”是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实在的就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比如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器,多使用节能灯,倡导节俭而绝不浪费资源,这就在实际上采取了“无碳的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可以保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里,但是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问题,适当控制能量消耗就可有效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下就是各种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汽车: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公里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公斤 。

人体: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1140克的二氧化碳。但是,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那么生产食物消耗的二氧化碳与通过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平衡。

植物: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夜晚释放。因此植物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大约6公斤的二氧化碳。

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

卤素灯泡: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暖气: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暖气一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00公斤,电暖气则只有600 公斤。

洗衣机: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

冰箱: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6.3公斤。

进口水果:用飞机运输1吨芒果或梨,飞行里程为1万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3.2吨

巨大商机

包括汇丰银行、网络公司谷歌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开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计划,更多的企业则视“碳中和”为21世纪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更有专家预测,在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下,这股环保风潮势必影响人类的经济行为,“绿化”人们的钱包。

大型环球在线旅游公司travelocit与Expedia都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务,只要顾客多付几美元,就能抵消自己旅行时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更多的企业则视“碳中和”为21世纪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汇丰银行2004年12月承诺,将成为一家完全“碳中和”的环保型公司。为此,汇丰银行更新办公室照明设备与空调装置、减少员工商务旅行,以此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当员工搭乘飞机出差时,汇丰银行为此支付额外费用,用于中和每个员工旅程产生的二氧化碳。

其他国际知名企业也开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其中包括网络公司谷歌、瑞士再保险集团与美国冰淇淋公司Ben&Jerrys等等。还有更多的企业也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关系到企业形象,也影响到企业发展前景。

公民的责任

全球变暖有自然界本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人类的行为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电厂、汽车、空调和大肆砍伐森林,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因素。

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至4%,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然而,布什2001出任总统后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努力而言,布什的决定无疑是沉重一击。不过,美国政府与国会最近的有关举动显示,美国政府或许终于醒悟,有意采取措施减缓全球变暖。

到了2007年1月,美国民主党成为美国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多数党后,事情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1月22日,几家大型企业敦促美国总统布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企业包括美国铝公司、杜邦公司、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等。

为了遏制全球变暖,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表示将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环保问题也成了布什2007年国情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已经居全球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第一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每位公民的责任。

应对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