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文凭贬值
拼音:wén píng biǎn zhí
基本解释
文凭贬值 - 简介
文凭贬值是指有一定学历者,在社会中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发展需求,只能接受低于学历资格的工作,获取的报酬和发展机遇远远低于学历自身的预期值。
文凭贬值 - 背景
2006年至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月薪有所下降,2005年“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初职月薪是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3.32倍,而2009年,其初职月薪与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2.06。
受调查的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2703元,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5120元,博士生签约月薪3225元。蓝皮书还发布了对6所“985高校”的4655名毕业生调查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也出现贬值现象,这些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正在下降,面临文凭贬值和低收入的威胁。“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6年至2008年间增长微弱,2008年后则略有下降;博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基本变化不大;只有硕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增长幅度比较明显。
文凭贬值 - 原因归咎
很多人会把“文凭”贬值归咎于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素质和大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性下滑,最终造成文凭含金量下降和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之所以接受不了这种变化带来的阵痛,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把上大学获得高学历当做人生前途的一份保证,一旦这种美好的意愿遭受现实的打击,首先遭到责备的往往是大学教育水平。其实,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愚蠢想法。高学历和好工作从来就不是因果关系,勉强的说,高学历也只能算是获得好工作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高学历只能证明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它是无法衡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能力、人际能力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其他能力。高学历塑造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它为你以后的人生规划指明了一个方向,但并不表示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说,文凭含金量从一开始就被高估了,如今的贬值才给高学历者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除却人们这种对文凭含金量预知的错误想法,最重要的造成文凭贬值的原因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大众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普适化的教育模式已经大部分的精英教育模式,大学文凭甚至是硕博文凭已经不再是稀缺产品,供过于求的变化最终导致大量高学历者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普适化的教育模式只会被不断推广,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获得相应的知识教育,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进步国家对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就目前来看,这种贬值只会回落到文凭真正所值的含金量;从长远来看,这种贬值还将继续,普适化教育模式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被不断推广,绝大多数的文凭将不断饱和,文凭贬值既是趋势也是必然。
文凭贬值 - 价值回归
大学生起薪普遍降低,甚至不如农民工,其实并不能怪文凭贬值,只是企业(用人单位)的计薪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按学历定薪变成如今的按岗定薪。以往一直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作为职场新人,当然不可能拿到太高的薪水。但工作两三年过后,业务水平和经验都上去了,职位和薪水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而按岗定薪与以往只看学历的计薪方式相比,显然更科学也更公平。如果名牌大学毕业生们确实有真才实学,而不是顶着名校的光环唬人,那计薪方式的改变对他们只会更有利。
文凭贬值某种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名牌大学文凭的含金量的确有所降低。这不仅是因为一些名校频频发生的抄袭和学术腐败丑闻让名校长期以来耀眼的光环黯然失色,也与名校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有关。比起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职校生、大专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名牌大学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优势。
说白了,名校生本来就不值那么多钱,现在充其量只是价值回归而已。如果高高在上的名校总是放不下架子,不愿按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那名校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不过普通高校毕业生或低学历者,起薪越来越低,甚至低过农民工的那一天可就不远了。到那时,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日子才真的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