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雪糕刺客
不堪重負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吴哥窟

拼音:wú gē kū

基本解释

吴哥窟 -简介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国旗上。

吴哥窟 - 历史

吴哥窟全貌

802年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吴哥窟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Angkor Wat”即“寺庙都城”。

吴哥窟 - 发现

亨利·穆奥画像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吴哥窟 - 修复

1866年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拍摄的吴哥窟照片

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壤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运用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吴哥窟空中鸟瞰

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原来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到了60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

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吴哥窟 - 外廓

吴哥窟护城河

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如口字,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吴哥窟西门、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版,古时西堤是裹金的。

护城河内岸留开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吴哥寺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方向长1025米,南北方向阔802米,高4.5米。围墙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

吴哥窟画廊女神浮雕

画廊外侧(西侧)石柱顶部的天花板,装饰着莲花和玫瑰花图案。各塔门都有纵通道、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以出入寺院,横通道以游览画廊。此三座塔门的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又名象门。三座塔门的顶部塔冠,虽已残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两座高些,仍然像一个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来比例,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围墙的其他三面的塔门,较小和简单,而且只有小径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门之下供奉一尊毗湿奴雕像。苏耶跋摩二世在位时,这尊毗湿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吴哥寺顶层神庵内,在吴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顶层神庵请来此地守护。画廊内侧(东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画廊壁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画廊壁朝东的一面,装饰着跳舞或骑兽武士和飞天女神。门南的一尊飞天女神浮雕,是寺庙内独一无二露齿微笑的飞天女神。

由围墙包围的寺庙大广场,占地面积82公顷。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著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吴哥窟 - 中心建筑

吴哥窟红土石砖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栈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莲花圣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建筑材料

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古时真腊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宫则是木结构,镶嵌金窗,宫殿顶部覆以铅瓦和土瓦。民居则是覆盖茅草的竹编的房屋;宫殿和民居现已无存。吴哥窟的是垒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粘合剂。吴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顶铺有时设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师在12世纪已比以前更加熟练而自信地运用砂岩代替砖或红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吴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红土则用于外墙和隐闭的结构。

吴哥窟的中轴对称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粉红色的砂岩,质地坚硬,另一种是灰色砂岩,质地柔软,容易风化剥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这种灰砂岩的表面难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轮廓容易因岁月而模糊不清。吴哥窟的砂岩砖以灰砂岩砖为主。在离吴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场地遗迹,古时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送到吴哥窟工地。吴哥窟建筑物的石块上,常见有直径为几厘米的圆孔,可能是古时建筑工人搭棚架运送砂岩石块用的,完工后这些圆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闭。

吴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种建材是红土石。红土石是岩石经过热带炎热气候长时间风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流失,残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质而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中南半岛的地表含丰富的红土石,容易从地层中开采。开采出来的红土石可切割成砖状,置空气中逐渐硬化。在吴哥窟中,红土石常用作台基的护墙,或用于铺地、造堤和围墙。

黏土烧制的粉红色长方砖大小不等,多用来铺路,造墙。古真腊用瓦按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宫用锡瓦和琉璃瓦,庙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寝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吴哥窟是寺庙,长廊顶部铺土瓦。建筑艺术

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著,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吴哥窟第三层台基、回廊与塔门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氾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有台基。十世纪初的巴肯寺有五层台基,十世纪中叶的空中宫殿有四层台基。吴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来台基发展成为吴哥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第二三层的内院小藏经阁,也都有了台基。

吴哥窟的长廊多种多样,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长廊或是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各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各一排的格式。因为吴哥窟的长廊的拱顶较高,顶拱结构,不是由径向楔形砖镶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平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叠涩拱。这类叠涩拱顶跨度较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单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顶,难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个拱顶,加宽拱顶的总宽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边的两排石柱,一排支撑主拱顶,一排支撑偏廊拱顶。吴哥窟凡有双柱的长廊必有单边偏廊,只有一边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长廊,即每边各两排石柱,则两边各有偏廊;从任何一边看去都是重檐。长廊有两排石柱的一边是敞开的,另一边是石墙壁。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有的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明窗之间或假窗之间的墙壁,装饰著头戴金冠,足带金镯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

吴哥窟的上圆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八九层美观的莲花檐。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塔是一座座独立的密檐式塔,10世纪出现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东梅奔(951年)的双子塔,而空中宫殿的中心塔则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之上,11世纪初的茶胶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刚宝座塔,有五座宝塔在三阶宝座之上。塔布茏寺(1191年)的宝塔和长廊结合成为塔门长廊,这里可见吴哥窟外郭长廊原型。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栈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

吴哥窟 - 古迹保护

哥窟第二层回廊的女神浮雕和葫芦棂假窗

199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时也将它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又号召世界各国为保护吴哥古迹出力,鼓励柬埔寨政府保护现场。自1993年开始,世界各国对吴哥窟的保护工作重新展开。德国“飞天女”保护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护吴哥窟的飞天女和其他浮雕装饰免遭损坏。该组织的调查发现,约有20%的神像条件极差,主要是因为岩石的自然侵蚀和风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护不当。修理工作还包括修理结构倒塌、防止进一步倒塌等其他项目;例如自2002年以来,上层围廊的西外墙,一直用棚架支撑。与此同时,2005年日本的维修队完成了周边廊内北藏经阁的恢复工作。

今日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参观人数数字虽未曾公布,但根据柬埔寨旅游局资料,2004年柬埔寨全国迎来超过100万人次的国外游客,其中57%计划到吴哥寺里参观。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涂鸦之外,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损害较小。寺内的大型浮雕业已用绳栏保护,而地面则加盖木板保护。虽然大部分维修保养工作是由外国政府赞助的队伍进行,而不是由柬埔寨当局进行,但旅游业还是为维修工作提供一些额外资金,全吴哥境的门票收入中,约有28%用于吴哥寺。

经过世界各国古迹维修专家们的努力,包括中国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迹维修队,经过十年努力,将原是一片废墟的周萨神庙修复完毕,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2004年7月4日决定,将吴哥古迹从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吴哥古迹包括吴哥窟的维修工程仍然继续。

吴哥窟 - 交通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约5.5公里,即北纬13°24′45〞,东经103°52′0〞。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代号:REP)有航班直达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台北(已于2008年5月因为吴哥航空倒闭而停飞)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由陆路搭长途汽车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迹。在吴哥窟北2公里是吴哥王朝的最后国都大吴哥;巴云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吴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东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胶寺等古迹。

吴哥窟 - 邮票

法属印度支那 普通邮票 1931年-1941年发行(高棉的微笑)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发行《吴哥古迹》(无齿)5-1 波列昂通寺

柬埔寨 1967年发行 《吴哥窟-女王宫建成1000年》(1966年票加盖)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发行《吴哥古迹》(无齿)5-2 巴肯寺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发行《吴哥古迹》(无齿)5-4 吴哥窟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发行《吴哥古迹》(无齿)5-2 女王宫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发行《吴哥古迹》(无齿)5-5 巴戎寺

柬埔寨 1967年发行《国际旅游年》(吴哥窟邮票加盖)

吴哥窟 - 旅游提示

参观古迹的入票可分一天、三天及七天三种,票价分别为美元20、40及60元。持此入门票者可参观古迹林里主要的建筑如吴哥窟、吴哥通、达布容、斑蒂瑟列、布垃坎、斑蒂哥代等。古迹林的开放时间是05:00 到19:00。

游吴哥古迹的最佳的月份是气候干燥凉爽的旱季,即十一月到二月之间。六月到 十月的雨季里,柬埔寨境内的湖泊会盛满雨水,古迹林因此又展现出另一种面目。炎热的三至五月是怕热的游客应避免的月份。

由于吴哥窟占地十分广阔且没有树木遮荫,怕晒者最好随身携带帽子、阳伞及防晒油。除非你对火辣辣的骄阳有所偏好,不然尽量避免在正午时分到吴哥窟参观。

吴哥窟 - 不解之谜

吴哥窟的日落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六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吴哥窟 - 天文台

有些学者认为,吴哥窟与天文学存在着神秘的联系。吴哥窟是作为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在12世纪而建。例如,在春分或秋分,观测者站在西门前面,将会看到太阳直接在吴哥窟中央塔上面徐徐升起。在夏至日这一天,身在西侧有利位置的人会看到太阳在吴哥窟附近的山上升起。研究人员在1976年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称:“在古高棉人眼中,天文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

吴哥窟 - 面临坍塌

柬埔寨吴哥窟是世界名胜,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旅客游览。不过,这处名胜最近却面临坍塌的危险。据香港《文汇报》2010年9月29日报道,由于当地非法抽取地下水的情况猖獗,威胁吴哥窟的结构稳定,使其有坍塌之虞。

吴哥窟邻近暹粒市,占地402平方公里。它座落在一层沙土上,靠地下水将沙土锁紧,支撑众多庙宇。由于每年游览人数近200万人,加上暹粒市10年多来人口增长至约20万人,饮用水供应开始变得紧张。

暹粒的饮用水供应局每日抽取900万公升地下水,但整个暹粒市每日用水超过5000万公升。当地政府估计,目前暹粒有超过6000个私人水泵和1000口水井。吴哥窟附近的酒店以及暹粒的工厂纷纷安装深入地底的水泵,非法抽取地下水,威胁吴哥窟的结构。

如果地下水被大量抽走,吴哥窟可能出现裂痕甚至坍塌。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