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荧光假单胞菌
拼音:yíng guāng jiǎ dān bāo jūn
基本解释
前段时间发现的发光猪肉引起热议,专家研究猪肉得出结果。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王思海、李亚红)12日,一篇《市民买回猪肉半夜发出蓝光 或感染荧光菌》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北京市工商局13日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送检样本进行了检测,送检样本均未检出荧光增白物质,但都检出了荧光假单胞菌。消费者购买的“发光猪肉”可能在屠宰、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污染了荧光假单胞菌。
报道称,北京做生意的李先生从北京市丰台区建欣苑菜市场买到一块“发光猪肉”。黑暗的环境里,这块猪肉会发出幽蓝色的光。动物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表示,“发光猪肉”很可能是生猪在饲养环节即被喂食过量含磷饲料,导致猪体内磷含量超标,也可能是这块猪肉感染了细菌。
12日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光猪肉”,发现山西、北京、湖南等地都有报道称,曾有消费者购买到“发光猪肉”。众多网友发评论追问:“这种肉是否对健康有害?”
12日19时,“中国网事”记者电话采访了自称购买到“发光猪肉”的李先生。他说,“那块肉买了共2斤多,吃了1斤多,后来剩下1斤多的时候才发现会发光。”
李先生说:“目前没感到身体不适,但我的目的是搞清楚这到底是咋回事,对身体是否有害。”
北京市工商局13日提供的稿件称,有消费者反映在市场上购买的猪肉夜晚可发出荧光,工商部门立即组织了抽检,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送检样本进行了荧光增白物质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检测,送检样本均未检出荧光增白物质,但都检出了荧光假单胞菌。
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王贺祥教授介绍,荧光假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嗜冷菌,能产生黄绿色荧光色素而使猪肉发光。该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在4-10摄氏度仍可生长繁殖,在肉及肉制品、禽蛋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易生长繁殖。该菌在42摄氏度停止生长,超过70摄氏度,只需数秒即可被杀死。该菌是存在于人的肠道的正常细菌,对正常人群不具有致病性。因此,即便污染了荧光假单胞菌的猪肉,只要猪肉本身没有腐败变质,可以通过焯、炒、煮等方式将猪肉熟制后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发光猪肉”可能在屠宰、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污染了荧光假单胞菌。
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士认为,荧光菌目前还未在动物卫生检验部门的检测范围,包括工商、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这一新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对其危险性目前也不是十分清楚。
详细解释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
【临床意义】
可从伤口、痰、胸水、尿和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从血库存在中分离出。可在冰箱储存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繁殖,而且自溶后释放内毒素。其内毒素的磷脂部分,可导致输血后不可逆的休克。
【生物学作用】
以原核生物16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中扩取其16S保守序列,连接到T-载体,以设计好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表达载体(pET32a、pMAL-c2、pGEX-6p-1 )和目的基因,然后将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BL21、Origami),并以酶切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诱导表达后即可得到LPL(脂蛋白脂肪酶)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分类学上属于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的假单胞菌属。细胞为直的杆菌,大小为0.7-0.8X2.3-2.8 微米,不产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有数根极生鞭毛,运动。需氧,进行严格的呼吸型代谢,以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能以硝酸盐为替代的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化能营养异养,不需要有机生长因子。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能利用葡萄糖和果糖,有些菌株能从蔗糖合成果聚糖,明胶液化。生长温度范围 4-37℃,最适生长温度是25-30℃。 DNA中G+C 含量是60-61克分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植物及动物活动环境中。该菌生化能力活跃,可降解许多人工合成化合物,常被用于环境保护。
还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是已知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中种群数量较多的细菌种类之一。该菌营养需要相对简单,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大部分营养迅速在植物根围定殖。其中一些菌株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害的作用,因而可能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