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拼音aa
不堪重負
雪糕刺客
弃车保帅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A
B
C
D
E
F
G
H
J
K
I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正字剧

拼音:zhèng zì jù

基本解释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白字戏,海陆丰也称之为“白字仔”,潮汕又称为“南下白字”。正字戏和白字戏,都由浙江传入福建、潮州。明代海运发达,正字戏由海运直接传人海陆丰,因海陆丰扼南北海运之险,是一个中继站、避风地和补给站,又多军旅据点。白字戏传入福建、潮州之后,渗透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语系的一种地方戏了。凡闽南语系地区,如台湾、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乃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都有白字戏的流布。后白字戏仅在物产丰阜的海陆丰扎根、生存与发展。

正字戏剧目传统分类,分为文戏和武戏,共有2500多个剧本资料。文戏包括曲戏、昆戏和杂调;武戏包括大传、小传和杂出。现存的文戏剧本资料有200余出,曲戏约占60%,昆戏约占35%,杂戏约占5%,其中有36出“拿手戏”(俗称“三十六单头”)。文戏在正字戏中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的艺术中,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武戏的剧本资料约有2300多个。武戏在正字戏整个艺术结构中和艺术功能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份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一个丰厚珍贵的遗产。正字戏的音乐也颇有特色。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并留在港澳、台湾、东南亚等地传播、演出。

正字戏有传统剧口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剧目,明代有宣德七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年间《蔡伯皆》出土抄本。与外,今仍保存着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有“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四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

其他传统剧目中,正音曲戏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其中有《封神榜》、《古城记》、《草庐记》、《赤壁记》等史传戏和《目连救母》、《金印记》、《断发记》等传奇。

昆腔剧目有《马陵道》等北曲杂剧和《南华山》,《烂柯山》、《义侠记》等明清传奇。

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大管弦)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

正字戏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普遍运用滚唱,以大锣、大鼓伴奏,风格占朴。

昆腔牌子有一百多支,其中“新水令套”、“粉蝶儿套”、“醉花阴套”、“点绛唇套”等,均充分体现了北曲严格、完整的组织形式。

牌子以大锣、大鼓、大唢呐演奏,应用于武戏,善于制造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

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二行当。

历史上曾出现过贝礼赐、孙禄、陈呀、林妈璋、张细抱、郑城界、林友平、陈宝寿、刘妈倩、廖潭锐、蔡十二以及刘采等著名艺人。正字戏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等200多种图案。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特别擅演“三国”连台本戏。武戏气氛热烈火爆,有独特、精彩的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追赶以及古老的跑布马、独特的南派武功等表演程式,和逼真的对阵、开打形式。各种排场运用自如,善于表现各种历史、军事场景。

最新收录词语

词语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