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中国省域竞争力排名
拼音:zhōng guó shěng yù jìng zhēng lì pái míng
基本解释
中国省域竞争力排名是指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在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国省域竞争力排名是指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在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详细解释
简介
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2010年2月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此份涵盖中国所有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着眼于港澳台三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并兼顾内地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3个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其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最终排位的升降,受到众多二级指标排位变化的共同影响。
2008年,台湾首次超过香港,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拼中居于首位。香港、澳门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十位。
在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北京、江苏居前三位,江苏首次超过广东,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省域经济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排名依据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根据已选定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2007年至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合成。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九大指标体系,分别为: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力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和统筹协调竞争力等指标。
发布机构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于2006年元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心领导机构以年会形式运作,平时工作采取沟通协调方式商定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下设竞争力部,福建师范大学设立分中心。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被吸纳为中心新成员。
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省域林业竞争力发展报告和其他竞争力问题的综合评价报告以及举办“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通过创办《综合竞争力》杂志,发布国内外最新的竞争力研究成果。
完整榜单
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湖南省、安徽省、陕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江西省、重庆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二级榜单
北京
9大二级指标排名前三位
统筹协调竞争力: 北京、上海、浙江
发展水平竞争力: 浙江、江苏、广东
政府作用竞争力: 江苏、上海、广东
发展环境竞争力: 上海、广东、江苏
知识经济竞争力: 北京、上海、广东
产业经济竞争力: 江苏、山东、广东
宏观经济竞争力: 广东、江苏、上海
财政金融竞争力: 北京、上海、广东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内蒙古、北京、山西
新变化
蓝皮书指出,在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江苏排名第三,首次超过广东,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在以往发布的蓝皮书中显示,广东排在第三位,今年广东排在第四位。
就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蓝皮书公布了全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1.01分、中部地区19.99分、西部地区15.62分、东北地区22.17分。
与2007年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0.36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差距都有所缩小。
专家指出,2008年江苏省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都排在前三位,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西部省份的竞争力与东部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专家表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不太明显。
从2007-2008年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也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两年处于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
体系创新
《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弄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与国内同类指标评价体系相比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创新:
(1)涉及层次多、覆盖面广。《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
(2)包容量大、互动性强。《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或称为直接经济要素),还包括了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或称为间接经济要素),如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政府管理、环境和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要素。
(3)立体展现、显隐兼形。《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了直接经济要素和间接经济要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立体性、多样化的,对每个要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和评价。例如,评价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竞争力,只看总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人均和增速如何;只看显性的也不够,还要看是否具有潜在优势。这就要求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要素竞争状况的多种指标。
(4)动态性强、时空范围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概念,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它的现在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具有现实竞争力不等于将来也具有竞争力,但它是将来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未来。《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具有能够反映现实状况和将来趋势的两个方面的指标,因此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内在动能和活力。
(5)跟踪前沿、紧扣实际。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做为二级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发展要求,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所占比重,其在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位居前列。
与G20比较
上海
从反映经济总量的GDP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四个省份已经超过了G20中的部分国家,其中国内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排在第16位,超过了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国内排名第二位的山东省和第三位的江苏省则超过了阿根廷和南非,国内排名第四位的浙江省超过了南非。
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来看,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三个直辖市已经超过了多个国家,其中上海市排在第12位,比2007年上升了2位,高于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和印度等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天津市排在第15位,北京市排在第16位,排位均高于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印度等国家,但仅次于墨西哥;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20位,排位均高于南非、印尼、印度;广东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福建省的排位均在印度和印尼之前。可以看出,我国广东等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当然,人均GDP仍较低,排位低于大部分G20国家,需要继续加快发展。上海市等直辖市的经济总量比较小,低于G20的所有国家,但人口相对较少,人均GDP较高,已经超过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出口总额来看,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等四个省份超过G20中的多个国家,排位分别为第10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两年内基本保持不变,只是江苏省下降了1位,其中广东省出口总额排位高于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仅次于韩国;江苏省排位高于巴西、土耳其、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仅次于澳大利亚;而上海市和浙江省出口总额则排在土耳其后面,但高于印尼、南非和阿根廷;另外,山东省的出口总额也超过了阿根廷。其他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都低于G20国家。
从进口总额来看,排位靠前的是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排位分别为第12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与出口总额的格局比较类似,不同的是北京市出口总额排位较低,而进口总额则排在第15位,仅次于巴西,但高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等三个省份可以超过多个G20国家,特别是广东省排在第10位,超过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巴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尼、南非和阿根廷等9个国家,可以说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净出口来看,我国10个省份中除了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是贸易逆差以外,其他8个省份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排位都非常靠前,特别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等5个省份,净出口额排在第4位到第8位之间,只是低于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三个国家,超过G20的其他大多数国家。贸易逆差最大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北京市。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等4个经济大省的投资规模超过了G20中的好多国家,分别排在第14位、第15位、第16位和第19位,除山东省外,都比2007年上了1位。土耳其和印尼排位在广东之后,而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排位在浙江之后。另外,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超过了南非。
从最终消费支出来看,只有广东省能够进入前20,并且比2007年前进1位,排在第16位,高于阿根廷和南非,其他九个省份的最终消费支出不但排位靠后,规模也比G20国家小很多,差距非常明显。另外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政府消费支出超过了南非、阿根廷和印尼,广东省的居民消费支出超过了阿根廷、南非和沙特阿拉伯,山东省的居民消费支出超过了沙特阿拉伯。
争议
江苏广东换位引发轩然大波
根据最新出版的2010年《蓝皮书》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显示,上海、北京和江苏三个省市的2008年竞争力在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居前三甲;与2007年相比较,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吉林省(第15位),排位上升了四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则是山西省(第17位),排位下降了四位。相关竞争力的评价期为2007年至2008年。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老三老四“换座位”———江苏省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新鲜热辣的“探花”。
根据参与制定的人透露,此次排名体系综合考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多个领域,而不是仅把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该报告显示,江苏首次超过广东位列全国前三,而辽宁排在上游区的第八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了一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吉林省,排位上升了四位。
专家看法
广东地图
排序方式被质疑 依然有专家质疑排位方法
“广东不要因此而气馁,”丁力坦言:“虽然我们也不能太看重GDP,但是作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GDP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根据最新统计,广东2009年GDP总值为39081.59亿元,江苏为34061.19亿元,两者差距为5000多亿元,“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中部城市的GDP总量了,”丁力指出,“与之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一个数据———当地的财政税收,这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广东大概为8620亿元,江苏刚突破8000亿元。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丁力指出,要看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还需要看老百姓的银行存款,他分析指出,前面3个数据,再加上广东与江苏差不多的人口比例,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综合的人均情况。“最后,我们还要比两地的区域发展,”丁力指出,“江苏发展不平衡,广东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看到的是,江苏的强项,在于这里聚集了更多世界500强的公司,而广东则是劳动密集型结构更重。”
广东应该选择错位发展
即便只是相差0.1,广东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被江苏赶上的事实已经不可改变,“江苏爬升快,是有一定理由的,”林江指出,“江苏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选择了一个退可攻进可守的方式———一方面巩固内援型经济,一方面努力向外扩展,这样的竞争对手是很强大的。”
相比之下,林江认为广东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在遇到金融危机时采取扩大内销,形势更为困难一些。“广东的出路不在于与江苏硬碰硬,而是选择错位发展,”林江指出,来自江苏的挑战非同小可,广东不应只寄托于重大项目的发展上,“广东要选择新兴产业,例如创意、文化、节能等项目,重点发展中小企业。”
“这次的排名不是绝对的指标,但可以作为警钟提醒广东,”林江总结指出,“我们应该反思政策设置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大发展物流、金融、外贸内贸对接等方面的政策软件,迎接后危机时代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