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检词语
卓舞
拼音:zhuō wǔ
基本解释
“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意为吉祥,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详细解释
历史传说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卓舞”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37代藏王赤松德赞在一些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佛教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也就是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来镇魔,从此“卓舞”就在这里盛行开来。
发源地
位于西藏自治区贡嘎县的昌果乡是“卓舞”的发源地。这里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鼓声一起,便可翩翩起舞给你跳上一段地道的“卓舞”。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事业,昔日偏僻的山村敲响了厚重的腰鼓声,古老而神秘的“卓舞”重新展现了迷人的魅力。
舞蹈特点
卓舞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卓与伊一样,同是由众人参与的集体群舞,圆圈式舞蹈队形,节奏先慢后快,但风格迥然不同.卓的唱词曲调低沉缓慢,庄重饱满,动律沉重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气势磅礴,展示了舞蹈艺术的阳刚之美。
由于卓舞的这一特点,玉树、称多等县的卓均由男性表演,只有囊歉一带有男女合舞的现象,舞蹈节奏和旋律也显得相对开朗、激情澎湃,很有朝气。卓舞集动作、韵律、技巧、节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因难见巧,魅力无限。
表演形式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表演者分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人数2至6名不等,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变化多端。
卓舞共由18段组成:1、三步鼓点;2、鹦哥;3、安土净地;4、莲花生岩上打桩;5、雄狮跳跃;6、虎狮争斗;7、连环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墙角的基石;10、三击卧地;11、击鼓;12、乌鸦行金刚步;13、国王上座;14、财运门;15、臣民;16、礼拜供施;17、大象侧卧;18、九步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