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文明——古婺窑火

时间: 11-06  来源:汪妍昕

哇!”好漂亮啊!”同学们正在文化馆里欣赏精美的陶艺作品,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咦?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不在学校里上课,反而出来参观?原来,我们今天去婺州窑研学了。

始于汉,盛于唐,鼎于宋复兴于今”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这行端正的字。导游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展厅,架子上摆满了玉砂瓷和玉青瓷。走得近了些,杯子中间浮着一抹莹莹翠绿,釉色并不庸俗艳丽,清雅脱俗,杯子质地细腻,富有光泽,在朦胧的灯光下显得愈加晶莹剔透。

随后,我们上楼参观了婺州窑遗址的文物。博物馆和文化馆的灯光大多昏黄暗淡,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只约1米高的陶土瓶率先迎接我们,它通身凹凸不平,仔细一看,又像有许多细小的花纹,虽然打过蜡,但依然满目苍桑,仿佛承载着悠悠的历史岁月。

走过拐角,新安沉船出现在我们面前。新安沉船是一艘中国元代沉船,于1975年9月1日打捞上岸。船上的瓷器多为龙泉窑瓷器。岁月的痕迹在新安沉船上留下了无数道伤痕,似乎在作文诉说着当年的一切。

我们还去参观了婺州窑的制作过程。一个个身穿白色工作服的人正专心致志地练泥,拉坯、上釉、雕花。每一个毛坯都亭亭玉立,但却无两个相似。看着制作工人娴熟的手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开始自己动手做陶艺了!我挽起袖子,从一大块陶土上掰下一块,揉成一个球,用擀面杖擀成一块泥板。用木刀画了一个正方形割下来,准备当笔筒的底面,然后又掰下一块搓成又细又长的泥条。不知过了多久,泥条已经缠了很多圈了,一个初具笔筒模样的泥坯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又割下一个五角星,粘在笔筒上。长舒一口气,疲倦和酸痛感瞬间袭来,但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陶器,心中又不由得泛起几丝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们拍了集体照。老师指挥着,让我们站成一个62”的队形,寓意六(2)班这个集体的凝聚团结。寒风不断吹拂,意志渐渐软弱,就当我坚持不住之际,这段美好的回忆在瞬间定格。

听着呼啸的寒风,看着渐远的白色建筑,我的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