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450字

时间: 11-07  来源:网络

【篇一:蒙古包】

周依帆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盛开的白花”,这就是牧民们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征,它的形状亦有圆满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语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满智慧的牧民们为了生活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房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门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决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个,面积有600平方米左右,远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仅方便建造与搬迁,而且还具备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细细观察蒙古包,看着这白色的帐篷以及包顶天蓝的图腾时,仿佛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们那辛苦的游牧生活,我的内心一度震撼。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呀!

蒙古包虽然没有客家民居的壮观,也没有傣家竹楼的别致,但却也因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体验!

【篇二:家乡风味】

王紫萱

泱泱华夏,悠久的历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饮食文化也拨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弦。

作文

嘉兴,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产闻名。嘉兴的粽子极具特色,作文有咸有甜,软糯适中,有着江南特有的玲珑之态。嘉兴的农村常在端午前后包粽子,农妇们先洗净粽叶,包出一个类似小三角状的形状,然后在里面加上糯米和馅儿,最后再把粽子用线缠住,当裹粽线打成结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启程的一刻。接下来的时间,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腾声,醉人的粽香,牵动着每一个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绍兴,与嘉兴相隔不远,但在饮食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绍兴人不像嘉兴人那么喜甜,他们更爱霉”物。绍兴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为气候和湿度的关系,绍兴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许多霉”物:如霉干菜,霉豆腐等。其中还有一种我认为和霉干菜相似的食物,称作霉笋干。当地人先把煮好的笋切成条,然后放在大竹匾里进行照晒。霉笋干做成后,密封储存就可以了。霉笋干可以做汤,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谓百搭之物。

无论是嘉兴的玲珑精致,还是绍兴的因地制宜,我都将细细品味,它们都是我的家乡,都承载着我浓浓的乡情!

【篇三:黄梅戏】

黄亮

近日的雨让人心情意外安定,闭起眼听一曲黄梅戏,更显暇意。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数黄梅戏,听村里的老人说,这种戏剧原名黄梅调”,发源地就在我的老家安徽。

黄梅戏以唱腔委婉著称,严凤英的《天仙配》实为代表之一。我闭着眼听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绿水青山,听到了声声悦耳的鸟鸣,闻到了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曲到高潮,我不禁睁眼,那精致的发髻,飘飘的衣带,华丽的刺绣,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飘逸之美一度环绕于我心间,那似清泉般清澈的音韵亦带走了周遭所有纷扰。

为什么黄梅人要唱黄梅戏呢?我心中甚是疑惑。原是黄梅县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水灾,当地人民深受其害,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人们便唱起了黄梅戏。岁月流转,黄梅戏便以其行云流水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法,在各地人民群众中深受欢迎。

黄梅戏,演的是生活,唱的是淳朴,说的是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像泥土一样,朴实而又深厚。

【篇四:春联】

陈佳颖

我的家乡在绍兴,那里每逢春节都会贴春联。无论是豪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整条街都是红色的海洋。

贴春联是我家乡的习俗。经过了解,我知道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了时代背景,抒发了美好的愿望。所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的春联贴于门上。其实宋代王安石诗句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旧符”指的是桃符,时间一长,桃符就变成了纸张。随着时间的飞逝,年代的久远,春联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春联中除了表达新年的祝福外,还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盼望。

那么怎么贴春联呢?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而另一幅贴在左手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上下联不可贴反。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别人读着别扭。

听曾祖母说:春联也是有传说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个树巨大无比,枝叶繁茂,一个夜晚有一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鬼怪要窃仙桃,树的主人将它喂了老虎。从此就有了桃符。

我最喜欢的一句对联是一年四季春长在,万紫千红永开花”。这句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欣欣向荣,也比喻事物的丰富多彩,天天都是春,天天都开花。这是一个美好的祝愿,祝福这个家庭兴旺,在新的一年中事事遂兴,吉祥如意。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喜庆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