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
时间: 11-10 来源:苏柔德
我家就在三坊七巷的衣锦坊边,清晨出门总能路过同利肉燕老铺。看着烟雾从铺里的大锅中冒出来,蔓延着,消散去;听着极有节奏感的嗨哟”声和燕槌声,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每天早晨,唤醒三坊七巷的总是燕槌声。五六个工人站在门前,用力抡着棒槌,往案板上的一块肉砸去,肉便成了泥。槌击声此起彼伏,像极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即使是冬天,工人们也身着黑色背心,坚持捶打着。店主陈伯伯也一样赤着胳膊,在一旁用力叫喊,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使人不得不联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新年音乐会上的指挥家。我把想法告诉他,他笑道:打燕皮也是一门艺术啊!”说着,便邀我来试试。
我拿起燕槌,没想到,它竟然很重。陈伯伯解释道:这燕槌可足足有两斤半重呢!它和砧板都是荔枝木做的。”他边拿起槌,边笑道:打燕皮要有节奏感,不能过于僵硬。”原来,打燕皮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门艺术啊!
旁边的那个姐姐正包着肉燕,轻车熟路的样子:只见她左手托着被切成方块的肉燕皮,右手用筷子挑起一点馅放上去,左手再握紧,抽出作文筷子,一个圆头散尾”的肉燕就完成了。
我吃着刚上来的肉燕汤,暗暗叫绝。葱段下沉浮的晶莹剔透的肉燕,颜色如寿山石一般,皮薄得像宣纸。这不就是王母娘娘瑶池会上的仙食吗?尝一口,醋的酸,汤的鲜,肉的咸,荸荠的脆碰撞在一起,真是绝了!也不知是多少岁月的沉淀,才萃取出这般精湛的手艺。
我沉醉在这一碗肉燕中。陈伯伯告诉我,他是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而刚刚包肉燕的那个姐姐是他的女儿。他曾经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让女儿同意做掌门人,传承这门手艺我望向他那双眼睛,流露出坚定、执着和期望。他深沉地说:不能让这样一道美食在八闽大地上消失啊!为了手艺的传承,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不自主地望向眼前这一碗肉燕。碗里装的,是一道美食,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一份手艺的传承!在中华大地上,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手艺的传承,为了文化的传承献出自己的力量。而我,突然想起了追在我身后要教我剪纸的奶奶
回到家,我在奶奶惊异的目光下拿起剪刀,心里默念道:为了手艺的传承,为了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