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丢失的磨砺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狱中《周易》

公元前的商末周初,一位英雄在商纣的暴政下崛地而起,他就是周文王姬昌。他见识了商纣王的残忍无道,因而知道体恤民情。可这样的一个英雄,也曾经历过磨砺身为商朝的西伯,姬昌宁愿以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与商纣交换来废除残害黎民百姓的酷刑。深得民心的他,只因敢于直言进谏,便被奸佞小人崇侯虎谗言陷害而锒铛入狱。面对这样的突来磨砺,姬昌不愿白白浪费时光,他被商纣囚禁期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说之源的《周易》。

姬昌很好的把握了不该丢失的磨砺,完成了狱中《周易》。因而成为西周的开国君王,终成霸业。

卧薪尝胆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一段铁马冰河”的历史。试想,若是没有会稽山下委曲求全、两年为吴奴的屈辱,哪来磨砺后东山再起的越王勾践?勾践是知道这其中作文之苦的,他也知道这再次崛起的磨砺是不该丢失的,于是他放弃了一世为臣的安逸,选择了卧薪尝胆的磨砺。

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勾践在遍尝人间心酸悲喜、卧薪尝胆的磨砺后,终成大事,三年后一举灭吴、擒吴王夫差。这一番磨砺,是助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

《儒林外史》

有吴敬梓的友人这样写诗描写他的生活: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可千秋万世之后,又有谁在读他的毕生心血《儒林外史》时,会联想到作者如此艰苦的创作背景?

穷苦的生活并没有使屡次落第的吴敬梓放弃写作,并且这样的磨砺反而使他更加奋笔疾书。天寒至极时,他仅仅依靠跑步来暖足”后,又手不停止地撰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十年的劳苦后,吴敬梓终于完成了30万余字的《儒林外史》。如果没有这不该丢失的磨砺,何来吴敬梓与他的《儒林外史》?

庄子曰: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只有经历过不该丢失的磨砺后,白玉方可为珪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