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爱国名言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陆游的诗句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爱国名言,欢迎阅读。

陆游爱国名言

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有感》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3、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夜泊水村》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病起书怀》

6、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7、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金错刀行》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3、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湟,但令中夏歌时康,千年万年无馈粮。——《观运粮图》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书愤五首·其四》

16、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17、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18、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19、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20、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

21、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3、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24、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25、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

26、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27、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

28、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寄陈鲁山·其二》

29、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3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谢池春》

32、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33、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病起书怀》

34、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书愤五首·其三》

35、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3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五首·其二》

3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3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五首·其一》

39、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40、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4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金错刀行》

42、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古代爱国名言

1、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3、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6、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7、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8、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9、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10、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11、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1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4、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15、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6、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1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8、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1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0、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