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欢迎阅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原文
种豆南山下27,草盛豆苗稀28。
晨兴理荒秽29,带月荷锄归30。
道狭草木长31,夕露沾我衣32。
衣沾不足惜33, 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