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选取与表述的重要原则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就考场议论文论据而言,指作为论据出现的事件或人物应该有代表性。考场议论文篇幅有限,阅卷者阅卷时间有限,要使作文在短时间内给阅卷者留下“可信度高”的印象,论据就必须有代表性,能显示某一类事件或人物的共性,以点概面,以少胜多,又有一定知名度,经得起查证,而不宜选取街谈巷议、家长里短,也不宜含糊其辞。请看下面的例子:

智能手机、互联网、手提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带领我们在信息时代快捷、自在地遨游。但是正因为这快捷、自在,交流变得越来越快,人们也得紧跟时代脚步,而不能放慢节奏去用心聆听别人内心的呼喊。就如一个故事里的两兄弟,从小生活在城市,面对着电脑电视,为了互相争夺,经常打架,后来哥哥搬到了一个小岛,岛上无通讯工具,哥哥就写信给弟弟。哥哥走后弟弟也觉得电脑电视无聊了,看到哥哥的信非常感动,因为他看到了哥哥对他发自内心的爱,最后两兄弟因写信交流,感情越来越好。

这一段的论点可以概括为现代科技产品使人们难以贴心交流。所选论据且不说准确与否,单就“一个故事里的两兄弟”“一个小岛上”而言,这一事例既缺乏明晰背景,又对主要当事人的身份语焉不详,从而让人怀疑这一事例是否纯属作者杜撰。

再看下面的例子:

旁观,是一种静观其变而不盲目行动的处世态度。有人说旁观是一种不积极的冷漠态度,我认为并非如此。共产党员潜伏在国民党中时,见到自己的同伴惨遭杀害,不挺身而出,这难道是冷漠?这是经过深思熟虑,衡量利弊后采取的决定: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死,只有隐忍旁观,不暴露自己,才能为集体谋取更大利益。因此旁观是一种可取的处世方式。

与第一个例子相比,这一段中的论据相对典型,主要当事人的身份是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事件背景设定为在同伴惨遭杀害时“旁观还是挺身而出”的两难抉择,但是,“共产党员”这一“类的概念”仍嫌宽泛,完全可以进一步聚焦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如热播电视剧《潜伏》里的“余则成”、电影《风声》里的“顾晓梦”,从而提升论据的说服力。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细心积累,特别是事件的主要信息,要有比较清晰的印象,而不能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