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热点论据:亲吻陌生人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被传得火热。

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获得不少大学生响应。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有人甚至献出了初吻。

不得不说,当前高校风气蛮开放的,当代大学生蛮大胆的。从视频看,“你好,陌生人”活动不像西方“亲吻礼”那么单纯,更像是情侣间的亲密接触。这种亲吻具体是什么体验,恐怕只有参与者能真正体味,但在旁观的大众看来,活动已经变味。把感官上、心理上的刺激当创意,创意的标准未免有点低。

毫无疑问,任何活动都不能把公序良俗视为无物,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的接受程度。且不说心理专家口中的“很突兀”、“有健康隐患”等问题,单单从围观者的反应看,除了恶搞,就是调侃,至于说该活动的初衷——“表达对陌生人的信任”,早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亲吻陌生人,参与者获得刺激,围观者拿来意淫,谁还记得那个总是很美好的“初衷”?

“亲吻陌生人”活动的主题是信任——吻一下,就有信任了?信任那么容易建立吗?“亲吻陌生人”活动中的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不是信任,恰恰说明信任不是吻一下就能建立的。活动允许参加者戴眼罩与人亲吻——都已经肌肤触碰了,却不能让对方看到真容,亲在哪里?说好的信任又在哪里?戴着眼罩亲吻,身体触碰了,心理却在抵制。抵制是合理的,亲吻是不自然的。互相不了解,哪来的亲近与信任?明明缺乏信任,不敢信任,活动还要冠以信任之类的好名头示人,把信任这个好词给玩坏了。当然可以说,搞活动嘛,意思一下,象征一下嘛。问题是,缺乏真实的、自然的情感基础,违背人的自然心理状态,“意思”就没有了,象征也落空了。

亲吻是人与人之间十分亲密的举动,在中国,一般只发生在关系亲近情感联系密切的人之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需要生理接受和心理接受乃至愉悦感的一致。把个人化的行为变成集体活动,把比较私密的行为公开化,表演化;把需要生理和心理共同参与的行为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一种简单粗暴,是对人的身体和情感的不尊重。这跟一些中学搞集体洗脚秀是同样的粗暴。这样做的后果,是事物的名与实分离,是人的内心与表达内心的语言分离,最终,人们习惯于听假话,说假话,人们再也不在乎语言背后是否有真实的情感在支撑,只要语言本身好听就行,久而久之,人和人的语言交流,仅仅是空洞的概念的交流,而不是真正的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语言变成了空壳,交流变成了互相欺骗、说谎。

如果我们正常的生理、心理感受被扭曲,应该感到尴尬时我们不觉尴尬,应该欢笑时我们不觉快乐,连表达也变得虚假,就意味着正常生活的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