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关于中秋节的对联精选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对联的起源和唐诗繁荣的时代非常接近。前面提到了,第一副春联出自五代后蜀国君孟昶之手,其时离唐朝灭亡不过三、四十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关于中秋节的对联精选,欢迎大家参考!
【最新关于中秋节的对联精选】
上联:今秋闻香桂,香桂八月香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银汉良宵,织女无怨下凡尘
上联:孤峰只影悲万古,今古一幽情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上联:少年游虞美人,相见欢花心动
下联:杨柳枝柳梢青,沁园春绮罗香
上联:碧空月圆逐花影,龙灯笑舞闹中秋
下联:荷塘清波鱼戏水,莲叶婆娑庆团圆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漫山枫胜火,蝉噪静,孤舟客断肠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上联:蝶恋花木兰花解语花,一从花开满庭芳
下联:江南柳宛溪柳楼下柳,杨柳枝头柳梢青
具有历史典故和传说,有关与“中秋月”这个主题佳联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写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能对。到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朝有个才子施伯雨,自幼聪颖敏捷。有一年中秋节,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翌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适有其父一文友同游,遂出上句:“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让小施续对。小施当即对出:“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水来比喻月光皎洁明亮之色,真是联功不凡!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此联如下: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相传,清朝时广东东乡的才子宋湘,在一年的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时,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农历每月月半便月圆的客观规律这一特点。但他苦思冥想,就是拟不出可相媲美的下联,直到当年年底除夕夜晚,想到明日是新年的头一天,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上下联珠联璧合,文采互映,从而成为传世佳作。下联也同样揭示了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即除夕这一天,是一年的年尾,明日就是第二年的年头,每一年都是年尾紧接着年头。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有一次游览扬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格外优美。
江苏扬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岛上,有清初所建供人们月夜赏景的“月观亭”。有一年中秋,清朝著名的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游览于此,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后人把它刻在柱子上,为瘦西湖增添了秀丽的风景。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自幼聪明过人,抱负不凡。16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月上中天,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让他应对。李自成望着一轮皓月,想起当时一片腐败的朝廷,随即对道:“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对仗之工整,蕴意之深长,令人佩服不已。
明末清初,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游江苏扬州桃花庵时,庵中方丈好客,邀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又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的生动、优美、迷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那最圆、最亮、最大的中秋之月来临时,往往使宝岛台湾同胞思乡伤怀。原国民党“总统府”的俞大维先生曾书一联:“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念亲和回归故里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据说,有一年中秋夜,苏小妹随兄东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小妹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望望圆月后对道:“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最妙的是把苏小妹倒映在水中的窈窕身影描写出来了。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时就很有才气,但是他很调皮,曾与同伴去偷摘桃子吃。有一年中秋节他与小伙伴在一起赏月时,童友吟一上联戏笑他:“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文思敏捷的郭沫若看看中秋圆月当即回敬:“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一来一往针锋相对,对仗工稳自然,真是“天生的一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海峡两岸不知有多少离散的亲人仰望明月,勾起盼统一、思团聚的切切之情。有一去台人员中秋撰联思亲:“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联语中的“地月缺”隐指人不团圆。中秋节乃除夕、元宵之后的中国人的又一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谁不盼望天上月圆,家人团圆呢。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那最圆、最亮、最大的中秋之月来临时,往往使宝岛台湾同胞思乡伤怀。原国民党“总统府”的俞大维先生曾书一联:“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念亲和回归故里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
相传粤东才子宋湘约几个秀才中秋赏月,即景吟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几个秀才对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触景生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结构严谨,叠词天然,妙不可言。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