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时间: 06-29  来源:乐乐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心里是有一点点抵触情结的。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无一不提到一点,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自带纸巾等等语句。好似看完电影不滴上几滴泪、不用上几张纸巾便是没有人性似的。好吧,我承认我是眼泪比较浅的一类,每每看韩剧都能看的稀里哗啦。如果自带纸巾的提醒是善意的,我不是不能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拿它来作为一种宣传的筹码、炒作的卖点,那就有点做作了。为了流泪而流泪,为了不是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没有人性而流泪,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流泪,那我不得不说,同志们,你们被冯导涮了,就是你们的所谓的"人性"的眼泪,拿来被制片方用作下一次宣传的卖点。

抛开一切附加内容不说,但就这部影片来说,从一个并不十分专业、甚至谈不上业余影迷的视角来看,确是值得一看。

内容上,亲情贯穿影片始终,元妮对一双儿女的亲情,丈夫对元妮的亲情,方登对方达的亲情,养父母对方登的亲情,方登对女儿点点的亲情,唯一与通篇主题相悖的只有陆毅饰演的学长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这一道冷漠的色彩在全片温情的大背景下虽然无足轻重,但给人的感觉总归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吧。

手法上,时间的流逝可谓飞速,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再一眨眼,五年过去了;这时间过的,我都来不及眨眼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在时间的安排和断点的衔接上,一点都看不出做作的痕迹,顺其自然就过度了下去,好像三年过后就是五年,五年过后就该演完。名字是叫唐山大地震,可相当大的篇幅都在说余震,地震过后的余震,对家园的余震,对人心的余震,这一震就是一生。

细节上,个人认为有几处把握的非常到位,细腻、真实。

镜头一:地震来临后,余震不断,面对丈夫的离去,一双儿女的取舍,元妮撕心裂肺的一声惨叫: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这是一个女人竭尽所有的气力发出的对上天的控诉。一双儿女她无力保护,丈夫她无力挽救,面对灾害更显出女人的软弱。于是,满腔的悲痛化作对这灾害源头的愤怒与憎恨,化作对老天爷极度的控诉。可是,在自然面前,这样的控诉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这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同样是面对人世间最惨痛的事,同样是女人,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性质都是相同的,那是纠其一生的灾难。

镜头二:时隔数年后,与本以为已死去多年的女儿方登相见,在厨房忙碌的元妮透过窗户看着推开门走进院子的方登,没有奔出去迎接、然后拥抱,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进来吧。我曾设想过元妮情感的流露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就像许多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飞奔、拥抱、喜极而泣?都没有。那是我忽视了一个细节,32年,元妮一直在赎罪。想起方登,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不是想念,而是愧疚,那是一种犯罪的心理,这32年,她觉得自己在偷生,苟且偷生的活着本不该属于她的生命,为了她,丈夫生死相隔;因为她,女儿生生"死"在自己面前。所以,她才会说,只有自己过的越不好,心理才会越安心,如果她花红柳绿的活着,只会更对不起丈夫和女儿。基于这样的心理,元妮才会在第一次与方登见面时,不是拥抱,不是欢喜,她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这一跪,是纠结32年的赎罪;这一跪,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灵魂深处的涤荡。(真没用,写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流泪了。)

影片中,元妮有一句台词曾反复出现: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伤痛,"因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所留下的泪,是洒在墓碑上最悲痛的眼泪"(深山如是说)。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有;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样的伤痛,像插在心上的刀子,拔不出来又忍不下去。

也有一些小的地方让人感觉如同鸡肋:陈道明饰演的方登的养父去学校看望两年未回家的女儿,敲开宿舍门,看到的却是衣冠不整的方登和陆毅饰演的学长。个人感觉这一情节带的太过牵强了,如果说是为了突出方登在经历重大灾难后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异,那这一情节显得太过突兀,因为张静初的表演实在是太过机械,在这里我们不做那种无谓的假设,如果换成周迅或范冰冰会怎样,单就张静初的表现而言,确实整部戏里演技单薄从而显得表现过于机械,不圆润;共页,当前第页1 2

作文犀利评价

语言平淡,详略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