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长大

时间: 11-05  来源:蔡思琪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可放眼当下,当人们完全抛却眼前而在诗意中恣意膨胀时,这诗意童话结果却催生出成批当代巨婴”,在不想长大的声明中消弭现实。这般童心”,又有多少可取?

不想长大”的心境众人皆有,怀揣童心也可以理解:在童话的纯真无瑕与现实的虚伪逢迎的巨大反差中,以一颗纯洁之心不为染指,本意的确无可厚非。然而当童心过了度,心中的诗意放大到现实,索性不与社会往来时,这种用乌托邦代替现实、不接触便觉万事大吉之行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童心不等于幼稚,若连直面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建立在逃避之上的行为又能有多少坚固,这种童心”又有多少现实意义?

卡夫卡有言: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或许也可以说,只有承担起与自己身份年龄相称的责任之后仍葆有内心的诗意与追求,这样的童心才不会是空心的、去价值化的。公域下的社会所要求的不只是思想上的公民,更是有参与感的人;人也只有意识到自身责任,才能算是完全。一味强调不想长大作文”而遗忘了自己的责任的行为,不是任性又是什么?人们沉浸于童话而忘却职责,这无疑是一种滞留,于人本身的促进作用却无多。

着眼现下,不想长大族”的兴起已非一时之谈。早有宝宝体”蹿红网络,成批宝宝”们活跃于社交网络,受众津津乐道,无意间也加深了不想长大”的观念。当个性缺失弥漫于大众,谁又能站出来指责,说出一个不”字。于是,当我们目睹一个个身强体壮,素质完备的成年人犯了错,竟能以只是一个孩子”伸冤辩驳时,实当反思,试想,若人人都呐喊着不想长大”而心安理得地不出力坐享其成,这个社会怎能进步?个性又怎能发扬?

当然,拥有童心本无错,怀揣赤子之心为社会发声也应得到理解,应当思虑的是如何平衡童话与现实的重量。追求童心而非幼稚,追求无须声张的担当,而非假以托辞的逃避。让内心的远方在行为的护佑下有所安身,让浸染世事的凡心在坚守中返璞归真。

愿人们都能于童话与现实的两岸摆渡出自己的平衡,在现实的厚重中沉淀底气,让童话成为现实的补充,明亮而不刺眼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