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基础:画龙点晴 精心拟题
时间: 11-04 来源:网络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读书乐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文写作基础:画龙点晴 精心拟题]相关文章: